文旅中国 2020-02-29
但破“SCI至上”之后,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标准体系,也引发了很多新思考,甚至争论。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理应首先为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也没人质疑。中国科技的初心和使命当然首先应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动世界共同进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应该趁热打铁,在借鉴世界先进科技评价标准体系基础上,尽快建立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世界价值的中文科技评价标准体系。
科技思维首先是一种语言文化思维
科学是文化的载体之一,科技思维首先是一种语言思维。一种语言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民族的人文风情、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科学思维范式和表达形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种语言的世界普及方式与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一国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对世界的影响,而科技成果则又由此会对一国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英语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全球性语言,英语在现代科技领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率高于其他语言,以英语为载体的科技成果也因此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如美国Science Magazine和英国Nature的全球发行量都已超过150万份,一直引领世界科研潮流,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和指南针。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论文,实际上就是在世界科技界面前华丽亮相,各国学界趋之若鹜自然在情理之中。
显然,这样的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当然,英语并不是第一种国际语言,拉丁语、法语都曾风行欧洲,影响世界。后来,随着英国的崛起,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英国资本的全球化,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经济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英语快速成为世界语言。世界经济一体化决定了英语的全球地位,不懂英语,就无法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信息,就意味着落伍。
这说明,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和文化才会对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强大的辐射与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促使世界上产生了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中国也在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我们要虚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推动中文科技成果的中国化、世界化,实现语言、科技、经济的良性融合,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创造经济新模式的同时,优化中文的世界传播方式,使中文科技成果本身成为中国世界形象的有机组成成分,在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以中国智慧引领世界文化和谐共生。
“中国科技”已闪亮世界
不以中文为载体、不以中华文化为内核的中国科技,实际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技决定着国势强弱和世界地位的今天,中国科技成果的创新离不开中国智慧,而中国科技的世界影响力则可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中国在以科技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科技夯实建设“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硬基础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中文与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去的相结合,使中国的科技成果越来越惠及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
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为例。2016年9月,中国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科技部还制定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合力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科技前沿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共建“一带一路”科学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并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合作项目已经初成体系,且已普惠于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世界上处处可见“中国科技”的身影,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星、中国车让很多国家生机勃勃,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领跑下,借助中国科技创新,正日益肌体康健,奔跑有力。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有世界中文热和中国科技热的合力供暖,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及时统筹制定实施以中文为基础的科技标准体系,基于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中国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中国发展,这也是“中国牌”科技创新成果能否真正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基础。
中文科技评价标准体系必然具有世界性
中国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活力充分说明:以中文为载体的科技成果完全可以自主服务于中国和世界,也完全可以在独立自主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文化和生活深度融合。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国科技走出去仍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政治文化方面的“软风险”外,中国科技还必须有能力与世界不同国家合作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态退化等各种“硬挑战”。
事实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中国发展的硬道理,中国科技若要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技可以脱离世界“独孤发展”。历史同样证明,任何形式的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都只会阻滞中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所以中国科技的中国化必须包含世界化,即要主动走出国门,与国际科研界加强交流,密切合作,以科技精神和国际情怀,以“拿来主义”精神同步吸纳融合世界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科技成果融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要增强对科研评价机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国学术体制的多元化发展渠道,使中国科技有时间、有空间积淀孕育发芽成长。在此基础上,中国科技界应保持文化自信和定力,打破“西方”迷信,尽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选择重点领域培养或创造出既可以旗帜鲜明地标注“中国造”,又天然具有世界性且立于世界科研前沿的中文科技成果,以点带面,渐成燎原,实实在在地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使中国科技形成世界影响力,并进而推动中文成为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之一。只有这样,世界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接受并逐渐习惯于用中文思考,用中文发表科技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跬步,汇细流,逐步培育出以中文和中国科技思维为基础的世界科技创新平台;只有这样,中国科技才真正变成了一种软实力,中国智慧才能真正惠及世界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科技才能把全世界的智慧吸引到中国,反哺中国的科技教育和创新,推动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刘千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