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情寄岭南行 《牡丹亭》寻梦古梅关——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广东韶关迎杜丽娘“回家”

   2020-11-10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11月5日,湖南省昆剧团应广东省韶关市委宣传部之邀,在古梅关脚下的里东古戏台,上演了昆剧《牡丹亭》中的《惊梦》一折。

剧中梅关,便雄矗于江西与广东交界,凿大庾岭而来,是自古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大庾岭又称梅岭,以遍植梅花而得名。梅岭、梅关、梅花是《牡丹亭》中的重要意象,据学者考证,汤显祖的《牡丹亭》创作很大程度上与其被贬岭南的行迹有关;从现存古文献看,《牡丹亭》的故事原型在“广东南雄府”;而剧中杜丽娘、柳梦梅的人物形象更是与韶关、南雄有着深厚的渊源,南雄堪称这部名著的“故事现场”之一。

2000年梅关古道,200年里东戏台。被汤显祖称为“情之至者”的杜丽娘似破梦而来,从剧中“南安府”穿过心心念念的古梅关,重回“故事现场”——“南雄府”,情接千载,雅意盎然。

谈及此次策划举办“重返故事现场”文化艺术活动的初衷,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表示:“希望把这段感人至深而又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文化因缘展现给大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岭南文化故事。”


岭南行 梅花情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笔下这段至情故事流传数百年,为无数人感念吟咏。《牡丹亭》作为剧作名篇,为戏剧史和文学史贡献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一对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尤其汤显祖在题词中感叹“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更是将对真情真性的向往寄托于这一跨越生死的至情女子身上。

关于《牡丹亭》的创作,戏剧大师田汉曾有诗言:“徐闻谪后愁无限,庾岭归来笔有神”“柳垂横浦岭梅香,若士南归写丽娘”,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创作直接得益于被贬岭南之行。而据《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一书的作者周松芳研究,汤显祖的故乡临川位于南京到广州的“走广”路线上,41岁那年,因贬谪徐闻,汤显祖亲自“走广”。韶关正在当时遍植梅花的梅岭之南,梅花遂成为他追忆岭南的符号。也正因此次岭南之行,韶关与汤显祖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呼应关系,让他经梅岭北归5年后创作了《牡丹亭》。

汤显祖一生好梅花,大部分咏梅诗都写于岭南,《牡丹亭》亦充满梅花意象。周松芳博士指出,“柳梦梅”的名字有岭南的特征。在《惊梦》一曲,杜丽娘上场即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她跟柳梦梅的故事还没有发生,就深念南安府邸南面的古梅关。而柳梦梅一出场就自述“寒儒偏喜住炎方”“我也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人物”,表达了对自己岭南身份的认同。可以说,杜丽娘思慕的柳梦梅是一位至情至性、行事不羁的岭南才子;而这一对人物也寄托了汤显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向往。

同时,从文献梳理可知,《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的原型可能源自韶关南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的蓝本是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200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向志柱发现明代胡文焕所编《稗家粹编》卷二收录的《杜丽娘记》具有成为《牡丹亭》蓝本的全部条件。现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录的图书资料明代文选类总集《胡氏粹编》(含《稗家粹编》)里记载了有关《杜丽娘记》的文字:“宋光宗年间,广东南雄府尹姓杜,名宝,字光辉。生女为丽娘年一十六岁聪明伶俐。”馆里的中国古代文献《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记载的《杜丽娘慕色还魂》中也出现了类似表述“南宋光宗朝间,有个官升授广东南雄府尹。姓杜,名宝,字光辉,进士出身。”此外,《漉篱集》中的《杜丽娘传》中也记载了“太原杜宝,宋光宗时任南雄府尹”的表述。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为《牡丹亭》的故事、人物原型与南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刘启宇认为,戏剧《牡丹亭》的创作与汤显祖贬谪岭南之旅,特别是他行经的南雄和梅关密切相关;再加上目前已发现的与《牡丹亭》故事直接相关的《杜丽娘慕色还魂》《杜丽娘记》等几种古代文献资料,全部指向“宋光宗间广东南雄府”。因此,说韶关南雄是《牡丹亭》的“故事现场”并不过分。


重返古梅关 梦回古戏台

从梅岭北侧沿古道拾级而上,至顶而过“南粤雄关”,便步入广东韶关,台阶也变成了凿石铺就的山道,顺山势而下,一路尽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写——他们或赶考北上,或被贬南下,或衣锦还乡,或失意南归。在近代交通开辟之前,梅岭古道一直作为沟通岭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而存在,交叠着历史的痕迹,也见证着岭南风物变迁。

自梅岭而下,梅关古道可蜿蜒至30里外的珠玑镇。这里是北人南迁最早的落脚地,也是广府人最早的发源地。当地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如果说梅关古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那珠玑镇就是古代的大型服务区。”而在这30里古道上,还有一个“小服务区”,那便是里东。

昆剧折子戏《牡丹亭·惊梦》就是在里东戏台上演的。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后一直作为当地及省内外戏班的演出场所。清代时期的里东戏台上经常上演祁阳戏、花鼓戏和采茶戏等,戏台一带的古驿道沿途古街人来人往,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在戏台看戏成为南来北往的富商巨贾、北上赶考的学子、被贬南迁的谪宦旅途中难得的风雅之事。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诗作《雄州歌·浈江西下墨江流》中的“十部梨园歌吹尽,行人虚说小扬州”就是当时戏台一带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此次村民们聚集在戏台周边,昆剧折子戏《牡丹亭·惊梦》让他们惊喜不已。华丽典雅的文辞、清逸婉转的曲调、细腻优美的表演,让喜欢采茶戏的乡民们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南雄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昆曲《牡丹亭》走进南雄,为南雄创造了又一个讲好文化故事、以文促旅的契机。南雄刚刚成功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借助这次演出的影响,南雄将在梅关古道景区植入更多的汤显祖与《牡丹亭》的文化元素,同时在对里东戏台和广州会馆古戏台进行修缮的基础上,加大古戏台的活化利用力度,打造南雄市非遗演艺中心专业演出团队,使古戏台有戏可看成为常态,让南雄境内的古驿道再现‘十部梨园歌吹尽’的繁华景象,游客进入南雄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之旅,为南雄全域旅游充实更多的文化内涵。”


挖掘本土资源 筑造精神高地

为何在传统文人看来灰暗沉郁的贬谪之旅,却成了汤显祖创作的无尽源泉?学者研究发现,以梅岭为界,当时岭南的发展日新月异,迥别于中原:水陆交通发达,原先的蛮荒瘴疠部分被商贸繁华所取代;良港、商埠的新奇与开放,令人大开眼界。这一切,让汤显祖心生向往,后又入诸笔端,点染出《牡丹亭》中的诸多精彩。

一道古梅关,扼守北上与南下交通之要塞,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涵养了韶乐文化、禅文化、珠玑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起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

作为粤北重镇,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早在12.9万年前,“马坝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是“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先后涌现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等杰出人士,禅宗六祖惠能在南华寺宣扬佛法37年,创作出中国唯一一部佛经——《六祖坛经》。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但长期以来,诸如《牡丹亭》与南雄的因缘等文化故事当地都鲜有人知,更谈不上研究和开发利用。”刘启宇认为,“现在各地都在抓文旅融合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和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与其费尽力气、舍近求远,或绞尽脑汁、牵强附会,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搞好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活化利用。”

近年来,韶关市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活化利用工作,系统研究和编写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15本,建立了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名册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加强,投入5000多万元对南粤雄关与梅岭古道、西京古道进行修缮保护,乳源县西京古道被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呈现向上态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立足本土和引智借脑,扶持戏剧、电影、纪录片、音乐、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116部;聘请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教授的团队围绕韶乐题材,创作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并于2019年12月在广州大剧院进行了首演;电影《榫卯》、音乐剧《过山“谣”》、歌曲《铜铃悠歌》分别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粤北采茶戏《51号信箱》和音乐剧《过山“谣”》入围第14届广东省艺术节,舞蹈《粤北故事》等一批精品力作在省和国家级平台展演和获奖。

作为“粤人故里”,如今梅关脚下的珠玑古巷迎接着寻根问祖的广府人,代代韶关人滋养并传承着“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岭南精神,筑造着粤北精神文化高地。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