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纾解文旅企业面临的困难

   2020-11-12

  根据前期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上述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1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降幅最大,比上年同期下降59.1%。其中,娱乐服务和景区游览服务分别下降62.2%和61.9%。文旅产业成为受疫情影响最大、损失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为帮助文旅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文旅产业的尽快复苏,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和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文旅产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政策端:精准扶持+金融创新

  抽样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已享受税收减免的受访文旅企业仅占20%,已享受财政补贴的文旅企业仅占18%,已享受社保支持的文旅企业仅占17.5%,未享受任何政策支持的文旅企业达30%。这表明,现有支持政策的惠及面还不够广,尚未有效纾解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这从一方面表明,各级文旅部门应认真梳理和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已出台的文旅产业支持政策,缩短政策落地时间,帮助文旅企业尽快用足用好普惠性税费、社保、用工等方面政策。如对文旅企业所反映的事项设立台账,分类处置,限时办结。另一方面,也对当下纾困政策的精准度提出考验。比如在已统筹安排的各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可以坚持分级分类支持的原则,既考虑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优秀文旅企业和重点文旅项目,也考察拟支持企业近年来的纳税情况、社会效益、信用等级等因素。

  综合近年来文化企业的需求,应积极探索“文旅+金融”的新模式。比如尽快设立文化和旅游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建立“政府+银行”的文旅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破解中小微文旅企业的“轻资产、贷款难”问题。对于发展前景良好但因疫情等原因暂时遇到资金困难的优秀文旅企业和重点文旅项目,支持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纾困专项债券,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注入流动性。也可以探索国有企业和股权基金通过战略性入股私营文旅企业等方式纾解资金困难。  

供给侧:让数字化成为优化引擎

  抽样调查显示,虽然78%的受访文旅企业都表示,对“后疫情时期”的文旅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但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及其对文旅市场的影响而言,文旅市场的恢复很可能是结构性的,且在疫情之后,文旅产品结构和文旅消费场景将会发生大的改变。

  那么,文旅企业该做哪些准备呢?

  一是提升智慧文旅服务水平。围绕游客在出行前、行程中、游玩后的各阶段需求变化,企业可以运用LBS技术(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文旅公共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文旅服务质量的提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处理碎片化的文旅数据,随时了解人流密集度,即时疏导景区客流量,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在“十一”黄金周等文旅市场高峰前后,企业应提前制定针对不同阶段情况的“安全工作”和“应急预案”,提供种类丰富、安全性强的文旅产品。

  疫情期间数字文旅产业的逆势上扬,证明了数字文旅产业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和平衡文旅产品供需矛盾的有力手段。一方面,文旅界应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应抓住5G、超高清等具体的专项新技术,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增加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让数字文旅产业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需求端:加大文旅惠民,释放消费潜力

  从宏观上看,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到明显冲击,消费者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可支配收入都将减少。对于“后疫情时期”的文旅消费需求,不应盲目乐观期待“报复性反弹”,而应实实在在地加大文旅惠民政策力度,尽量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抽样调查显示,在疫情结束后,国内中短程游(占比43%)和城市周边游(占比24%)是最受受访者欢迎的旅游方式。各地不妨将近郊游和短程游作为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复苏的重要抓手,重点支持属于近郊游和短程游范畴的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客栈等。优化休假安排,鼓励弹性作息。

  抽样调查显示,在疫情结束后,影响旅游决策的前两大因素分别为优惠措施(占比33%)、安全保障(占比20%)。国内现有的文化惠民是否可以和旅游惠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将惠民演出的舞台延伸到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美丽乡村,或者分期分批地推出景区的免票政策,扩大受惠面,延长惠民期。通过分期分批地发布游客优惠清单和景区的分时段、分地域免票政策,在合理控制景区游客总流量的前提下,帮助游客下定“本月非去不可”的决心。

  抽样调查显示,疫情发生后,全面停业的受访文旅企业高达94%,40%的文旅企业仍存在较大的还贷压力。在文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后,依然面临文旅市场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单纯依靠文旅产业自救的自我修复难度较大。在这方面,政府支出可以通过增强精准性和拉动力来施以援手。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文旅服务、财政补贴文旅消费等方式,发行文旅惠民卡、文旅消费券,拉动文旅消费。另一方面,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实施免票政策的景区,给与一定的门票损失补贴。从实现文旅综合效益增长的角度,不仅算“门票账”,而且算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的“消费账”。另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可以探索将会议、会展、培训、接待等公务活动委托饭店、旅行社、文化传播公司等文旅企业承办。

责编: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