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海门山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主要流传于海门地区以及启东和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延伸苏北的一个分支。
海门位于长江口北侧,由江口泥沙淤涨而成,唐代就有居民。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早期的海门山歌。这在明代的海门县志中就有记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批崇明和江南句容一带的居民纷纷前来垦植,带来了江南的方言习俗及江南山歌。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山歌受海门当地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积累、发展、流传和加工,形成了独特的海门山歌。民国二十年(1931),管剑阁搜集整理海门山歌,辑成《江口情歌》,在文艺界引起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使这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歌有了一个传承发展的专门机构。
海门山歌语言形象生动,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可分为抒情山歌和叙事山歌两大类。抒情山歌又称“短山歌”,多系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即兴山歌,有四、六、八句几种形式,句式以七字为主。内容大都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叙事山歌又称“长山歌”,歌词往往长达数十句乃至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上,以山歌调和对花调为主,也包括大量的民间小调。在演唱方法上,主要是独唱和对唱,语言纯朴自然,故事生动形象;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
海门山歌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歌颂劳动、表现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作品,如《打夯山歌》等;有歌唱爱情、表现青年男女执著追求纯真情感的作品,如《花望郎》等;有表现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如《我卖山歌勿要钱》等;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奋起反抗剥削者情形的作品,如《下遭头请我呒功夫》等。海门山歌在民间代代相传,承沿有序。
作为江海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门山歌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学、历史学等专业的研究者都可从中找到珍贵的材料。农村中的海门山歌手数不胜数,能演唱上百首民歌者并不罕见。目前,随着月的流逝,老山歌手相继谢世,健在的已为数不多,传统的海门山歌渐趋衰落,亟待保护传承。
近年来,海门市通过举办一年一届的海门山歌会唱、海门山歌创作演唱培训班、编辑出版《海门山歌》乡土音乐教材、制作《江海清音》视听光盘等多种形式,致力于传承和普及海门山歌,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海门山歌手和山歌新作。
宋卫香。女,1967年12月生,汉族,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门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海门市文联副主席(兼职),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