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新疆曲子剧 | 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剧种

   2020-11-21


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系剧种,是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由各个民族共演共创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

  新疆曲子剧具体的形成年代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根据老艺人的口口相传,清咸丰七年(1857年)前后,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曾向新疆移民,大批汉族和回族人民把道情、眉户等戏曲、曲艺形式带到了新疆,后受新疆当地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戏曲剧种。

  最早的流传形式是民间坐唱形式的“炕头戏”,念白以新疆北疆的兰银官话为主,主要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南疆的库尔勒、焉耆等地。

  新疆曲子的音乐唱腔属于联曲体。其音乐渊源原有“平(青海平弦)、赋(西宁赋子)、越(陕西曲子)、鼓(兰州鼓子)”之说。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化的嬗变,“赋调”渐与“平调”合流,“鼓子调”大部分也都归入“越调”。除上述“四大调”外,民歌俗曲也占相当比例。新疆曲子剧也吸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早期新疆曲子剧的伴奏乐器中,弦乐主要用三弦、四胡、板胡。

  经典剧目有《张琏卖布》《拾玉镯》《三岔口》《虎口缘》《十字坡》《牧童与小姐》《老少换》《李彦贵卖水》《杀楼》《坐楼》等。

2006年5月20日,新疆曲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