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之美点亮大学之美,“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走进南科大

   2020-11-22

校园雕塑是大学文化场中最具魅力、文化表征和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世界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包括雕塑在内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日益凸显重要性,成为新时代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共建共创文化育人新模式,11月21日,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幕。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以及来自全国文化艺术界的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主持。

“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开幕式现场。周志军/摄

据了解,作为南方科技大学十周年校庆重点文化活动之一,本次展览由吴为山担任学术总主持,以“科技·人文·未来”为主题,分为“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个主题篇章,展出了来自20个国家的100多件优秀雕塑作品,旨在探索雕塑艺术与美育、科技和人文校园之间的多重关系,为师生构建精神栖息的文化场域。

郭雨蓉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南科大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校10年来,南科大不仅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也一直有目标、有思路、有途径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此次雕塑邀请展是南科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探索,也是推动科技、文化、艺术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南科大将以此次雕塑展为重要契机,深入探索国家级社会团体与高校资源深度整合、资源共享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与社会共建共创文化育人新模式。同时,南科大还将汇聚更多艺术、设计资源,不断传递南科文化强音,为深圳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贡献力量。

潘鲁生表示,雕塑是文化的象征、历史的纪念、思想的表达和艺术之美的诠释。此次展览有助于提升南科大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美育再上新台阶,期待这些作品能与广大青年学子发挥交流共鸣、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他认为,近年来,南科大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美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富有民族情怀和时代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为高校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贡献力量。他勉励南科学子以艺术与文化涵养精神,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南科大学习中收获更大的成长。

与会嘉宾在开幕式后参观展览周志军/摄

“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现场周志军/摄

本次展览作品陈列采用“星辰点阵式”布局形式,其中“文化精神”篇章着重展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中外历史文化名人塑像,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在不同领域里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吴为山创作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象征“科学”与“艺术”对话,启示人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膜,通过雕塑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鲍海宁创作的《胸有诗书——为毛苌造像》灵感来自《诗经》,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毛苌在散步中思考的生活瞬间,力求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古人精神追求。尚荣创作的《艺舟扬四海》借用一叶扁舟的形象特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文脉千载,源远流长。

“科学精神”篇章着重展现雕塑家眼中的科学家形象,雕塑家们通过科学技术、先进设备以及新型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如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物雕塑,都能勾起观众诸多想象。刘松以极具个性的雕塑风格为天文学家开普勒所塑的像,生动刻画了手持“开普勒望远镜”,遥望太阳系,翱翔科学之宇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形象。 

“创新精神”篇章则着重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相融相生、跨越时空对话的场景。这一篇章特邀了10余位国际知名雕塑家作品参展,与国内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同台亮相。在这些作品中,雕塑家对材料的理解、技法的运用以及形式语言的创造,令观众耳目一新。来自白俄罗斯的雕塑家马克西姆·皮亚特鲁创作的《对立·蝴蝶》,由青铜、铝、花岗岩等材质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蝴蝶造型。马辉的《水之源》运用简约的造型语言,将内心情感的涟漪通过一个大众认同的形态浪漫地表现了出来。

“美育精神“篇章意在展示那些突出雕塑的材料之美、形式之美的作品,通过雕塑艺术弘扬新时代美育精神。如任艳明的《不负韶华》、戚洪岩的《八段锦》,表达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此外,傅礼城以弘扬新时代丝路精神为主题,创作了充满想象的《丝路驼铃》;彭汉钦、闫松岭、袁超超等积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戏曲艺术中寻找灵感,通过创造性转换,新益求新,展示了当代中青年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精神和表现力。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大楼,更在于大美。校园是人才走向社会的一扇敞开的大门,门内的风景有多美好,门外的风景就有多美好。”吴为山在此次展览的前言中写道,进入新时代,校园美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希望,通过此次大学校园雕塑艺术展,以雕塑之美,点亮大学之美,科学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10日。展览开幕式上,吴为山还代表中国美术馆向南科大赠送了中国美术馆珍存的88本大型艺术画册。这些画册均为中国美术馆近年举办的重要大展的成果见证,以及馆藏最重要的美术家的精品力作。

“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周志军/摄

展览开幕前,“科技·人文·未来——大学校园雕塑邀请展”学术研讨会也在南科大举行,与会嘉宾分别以“雕塑与美育”“雕塑与科技”“雕塑与人文校园”为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

责编:杜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