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就吴门艺术新乐章——苏州国画院建院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启幕

   2020-11-30

在全国地市级画院中,成立于1960年的苏州国画院有着相当的实力和知名度,今年,这个老牌画院迎来了建院甲子之年,六十载薪火相传,张辛稼、吴䍩木、孙君良、周矩敏、刘佳五任院长勤勉耕耘,经历了对吴门画派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期,也经历了对传统绘画的反思和变革期。如今,苏州国画院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新的办院理念和功能定位,新的艺术家梯队和文化结构,都在对苏州这一地域文脉产生深远影响。

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11月27日,为纪念苏州国画院正式建院60周年,由苏州国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承办的“苏州国画院建院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晋京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展示苏州国画院老中青三代画家创作整体实力,加强与全国美术同仁之间的相互交流。

展览汇集苏州国画院建院以来全体专职画家的优秀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笔墨传统基础之上,尊重艺术规律,着意创新,追求和表现中国画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画院画家们创作出的这一系列优秀作品,既承载着苏州国画院淳厚的历史,又见证了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的变迁和进步。

展厅现场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苏州国画院紧随其后,踏入了全国第一批成立的画院行列。苏州国画院最初名为苏州国画馆,院址借用博物馆远香楼,当时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倡议,建院宗旨以“创作、研究、教学”为核心,专职画师有柳君然、吴砚士、张星阶(张辛稼)、孙君良、刘叔华,兼职画师有林伯希、许十明、黄芗、徐绍青、施仁、张颖、陈必强、余文鑫、吴䍩木、谢孝思,一时间风貌蔚然。只可惜好景不长,随后的几十年里,画馆经历动荡变迁,一度停办。“文革”结束后,一切如雨后春笋般发芽破土。苏州国画馆于1979年正式更名为“苏州国画院”,1985年迁入修缮一新的听枫园,自此苏州国画院与听枫园合二为一,谱写成就独特的吴门乐章。

六十载岁月流淌,画院先后涌现吴门书画名家数十人,老一辈如张辛稼、许十明、杜重划、吴䍩木、韩山、孙君良、刘懋善、马伯乐、余克危、杨明义、徐源绍、蔡廷辉、谭以文,传承听枫园丹青雅韵,流变吴门幽幽墨香,俨然一派吴门绘画江南风华。画院也见证了无数大师名家的足迹音容,建院以来,先后有国内大家叶浅予、黄胄、周思聪、亚明等来画院交流参观,更有国际大家赵无极夫妇、平山郁夫、赤松俊子夫妇驻足听枫园流连忘返,悟道真味。

展厅现场

近年来,苏州国画院在传承吴门画派艺术特色的同时,建构起新的吴门画派体系。肇始于明代的吴门风雅传统和发轫于新世纪的笔墨跟随时代,成为新吴门画派的滋养和旗帜。苏州国画院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优化各项举措,有序有章层层建构有效的创作研究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以促进创作提升。同时,既引流优秀人才,吸纳有所建树的画家补充画院创作队伍,又不断输送人才进入全国著名美院与画院,进一步传承拓展新吴门艺术的精髓。在现任院长刘佳的阔斧建树下,形成了现在苏州国画院老中青三代同院的盛况,刘佳、冯豪、孙宽、姚新峰、李亚光、夏回、叶放、贾俊春、鞠崧楠、苏锐、华彬等,形成了江南画坛雄厚完备的艺术力量。

在艺术交流上,刘佳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概括近年来的探索。比如,举办 “溢彩苏州”的写生活动广邀全国知名画家来此写生,了解苏州、表现苏州,让更多苏州题材的作品出现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除了“引进来”,苏州国画院在“走出去”方面也积极拓展视域,从理念到形式,致力于打造新的展览品牌,系列展如“苏州国画院院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溢彩苏州’中国画·画苏州采风写生作品展”“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已成为苏州国画院享誉全国的知名项目。这些展览,不仅激发了画家对未来创作的思考,也在新吴门画派群体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又助推苏州本土画家走进未来宏大的美术创作中。

六十载砥砺前行,苏州国画院见证了沧桑艰难,也见证了春风拂面。听枫园内依然文人雅士往来酬和,墨客丹青笔耕不辍,在一片熙熙攘攘的闹市中独得一隅幽静。年年岁岁,花谢花开,院内那棵历经半甲子的金钱柿枝繁叶茂,似乎喻示着国画院将不断结出美艳香果,历久弥新、弥甜,果熟来禽,弥多、弥高。

刘懋善 湖畔 96cm×180cm

刘叔华 富春江上运输忙 57cm×98cm

孙君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6cm×190cm

刘佳 高原畅想 240cm×200cm

张辛稼 饲养场的早晨 144cm×79cm

顾迎庆 岁月如歌 210cm×200cm

杨明义 金色水乡 68cm×136cm

冯豪 大地的祝福 180cm×180cm

孙宽 听花开 140cm×60cm

许十明 江南小景(一) 45cm×34cm

姚新峰 夏日劳作 138cm×68cm

徐源绍 远香 96cm×180cm

鞠崧楠 溪山疏雨 145cm×360cm

(图片由苏州国画院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