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沈远义登台讲“贱三爷”故事
“贱三爷”是活跃在明代中期的一位阿凡提式的武汉民间机智人物,他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好打抱不平,深得百姓的爱戴。他的故事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被评定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年81岁的沈远义,正是“贱三爷”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不久前,沈远义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我这辈子同‘贱三爷’结缘,也一定同‘贱三爷’厮守一生。”沈远义说,今后自己还将绝不懈怠地为传承弘扬“贱三爷”而努力。
为“贱三爷”正名
沈远义出生于1939年,老家是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其祖父母开茶楼、父母开饭馆。他从记事起就在茶楼、饭馆里生活,听得最多的是乡村俚语。“你是汉阳来的‘贱三爷’吧?”这是沈远义从小听得最多的骂声。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但沈远义知道这是骂人生得贱。可他心里有许多疑问:“‘贱三爷’的故事中,他聪明能干,英勇无畏,本事极大,怎么被人骂生得贱呢?”
疑问归疑问,但沈远义说自己从小崇拜“贱三爷”。他将“贱三爷”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自己也牢记于心。读书了,长大了,沈远义会用笔记下一些“贱三爷”故事的梗概,心里的一个愿望也愈发强烈:一定要为“贱三爷”正名!
1980年,长江日报发表了沈远义为“贱三爷”正名的《贱三爷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就有读者给沈远义写信说:“我们汉阳人扬眉吐气了!再不被人骂‘贱三爷’了!”沈远义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整理“贱三爷”故事
1980年,沈远义参加了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培训班。他决定收集整理“贱三爷”的故事,仅用两天时间就写出了40多。辅导老师又惊又喜:“我知道‘贱三爷’的故事,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你尽力回忆整理,越多越好!”
从此,沈远义的业余创作几乎是与“贱三爷”联系在一起。
让“贱三爷”说武汉话,就要熟悉武汉的方言、俗语。为此,沈远义专门收集整理了一本六万多字的《武汉方言俗语汇集》,供自己写作之用。为了挖掘更多的资料、故事,沈远义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回老家拜会乡亲父老,从他们那吸取营养,增长知识,收获颇丰。
1984年,中国文联在湖北咸宁召开机智人物故事研讨会,沈远义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关于贱三爷和他的故事》,与会专家、学者给予极高的评价。之后,武汉市群艺馆编辑出版的《武汉市民间传说故事集》中,选用了90多篇“贱三爷”故事。1993年1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贱三爷》单行本,收集了249篇故事。
2008年9月,沈远义积30年的心血收集、整理、编著的《贱三爷故事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
“贱三爷”故事被搬上舞台
扩大传承弘扬渠道
沈远义并未满足,积极谋求更多的方式宣传推介、传承弘扬“贱三爷”的精神。
曾经,沈远义想到过拍摄与“贱三爷”相关的电视剧,但要不就是资金无法到位、不了了之,要不就是投资方要把其他机智人物的故事移植到“贱三爷”故事中,令沈远义无法接受。多番碰壁之下,反而更坚定了沈远义的决心:“一定要让‘贱三爷’深入人心!”
让“贱三爷”挺立在文艺舞台上。沈远义将“贱三爷”的故事改编成楚剧、大鼓、渔鼓、道情、小曲、慢板、小品、相声、脱口秀等,至今已写出大小戏曲节目剧本20余个,已排演9个节目,演出20多场次,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将“贱三爷”与民间工艺挂勾。沈远义自掏腰包请民间工艺剪纸传承人钱洪满、風筝传承人陈士荣和罗光文、透雕传承人张威铭等艺术家,创作了52幅《贱三爷故事剪纸艺术》,制做了木偶剧《黑状》中贱三爷、财主、县官的人物造型。
2018年6月,武汉市蔡甸区非遗节,“贱三爷”故事改编创作的剪纸和风筝艺术展览、木偶戏表演《黑状》,以及湖北慢板剧《豆芽菜》同时演出,引起轰动。
有人说:“你已经让‘贱三爷’跟民间工艺飞上天、进展厅、立舞台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沈远义回答:“传承弘扬‘贱三爷’,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