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展示推动活化传承 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

   2020-12-11

12月11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了相关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加强长城保护利用工作,针对土质长城保护难度大的实际,注重加大科技保护力度,深入挖掘长城文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保护意识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推进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了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了“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二、抓好基础工作,编制保护规划

近年来,针对长城遗存受自然坍塌剥落、生产生活等因素影响,本着“先救命,后治病”和“试点先行”的原则,争取到专项资金近6亿元,组织实施了60多项长城抢险加固、维护修缮、防洪排水、防风固沙等系列长城保护维修项目,长城保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提高长城保护科技含量,投入2700万元实施了10项全省重要点段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和“数字长城”项目,推动长城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同时,启动长城保护工程定额标准研究编制工作,推动长城保护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初步确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338”的基本布局,规划重点建设3个核心展示园、3个风景道示范段,打造8个特色展示点。

三、实施科技创新,加大保护力度

大力推进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实现了长城保护从抢险加固向预防性保护,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环境风貌共同保护,让科学研究贯穿长城保护全过程。近年来,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并掌握了包括锚固灌浆加固技术、支顶加固技术、表面防风化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制订了土遗址保护试验技术、保护工程勘察、保护加固工程设计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为全省长城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申报相关专利50多项,获省部级奖项3项,制订了3项土遗址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敦煌研究院牵头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7、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挖掘长城文化,做好展示利用

以甘肃简牍博物馆和嘉峪关长城研究院为主阵地,会同省内外专业力量共同推动简牍学、长城学研究。甘肃简牍整理释读工作基本完成,已出版《悬泉汉简(壹)》。《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共3卷,约260万字)整理完成,即将出版。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1年底建成开放,长城出土简牍及附属文物是其中重要展示内容。做好长城展示利用工作。科学统筹长城保护与传承弘扬、教育服务、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的关系,扎实做好长城展示,推动文旅融合。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实施国家先期安排的临洮望儿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制定临洮望儿咀核心展示园区实施方案并开工建设,现已完成考古勘探和连接道路施工等部分建设内容。安排700多万元,支持玉门关遗址展示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山丹长城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等项目,推动长城文物景区持续提质增效,有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甘肃省将充分发挥甘肃文物科技优势,加强土遗址保护和文物数字化成套技术集成与应用,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长城保护质量,丰富长城文化体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责编:杜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