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后人隐居村庄

   2020-12-17

近日,人们发现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后人隐居在一个村庄,并拥有证明其身世的族谱和一些传世文物,引起社会关注。

走进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竹塘社区山徐村,就会发现这里1000多户居民都姓徐。经肥东县博物馆副馆长彭余江解读其家谱得知,这个村庄大有来历,村民都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人。

传家宗谱“讲”来历

“这套家谱是1920年修订的,记录了家族的来历。”82岁的徐承业拿出一套传家族谱,外表已经泛黄、雕版印刷。他告诉笔者,“敦本堂是我们的堂号,我们是从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一支发脉而来的。”翻开徐氏家谱,笔者发现谱书中的字体多为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较难辨认。

在徐承业的记忆中,徐氏宗谱前后曾经大修过三次,分别是1886年、1920年及1997年。根据宗谱,他本人是徐达第20世后人。“一共有8卷,这里写着‘中山王达崛起濠梁佐明祖定天下’。”他特别指点出徐氏宗谱中涉及先祖徐达的关键字句。

同为徐氏后人竹塘社区副书记徐先建,搬出1997年新修的族谱,进一步说明,“我们这个村的老祖是徐达第六世祖徐文华,从江西婺源迁徙到这里定居。”该套族谱装在一个红色的长方体箱内,箱子正面写着“徐府,中山旧居”字样。按照族谱记载,目前山徐村徐达后人已经传至25代了,辈分最大的是“和”字辈,最小的是“翰”字辈,年龄最大的是97岁的徐义友。

古老石鼓见证历史

“这是老祠堂门前留下的一个石鼓,上面刻的图案是清朝流行的三狮戏珠图。”徐承业指着自家门外左边地上平躺着的一块圆形古色古香的青石介绍,“徐氏原有一个祠堂。老祠堂共两进,前后各5间房屋,中间有个天井,很气派,可惜被毁了。”笔者仔细端详了这块石头上的雕刻,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图案却依旧清晰可辨。

据徐承业介绍,徐氏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采用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祠堂曾经先后被用于私塾和学校用房,1959年,因种种原因,祠堂被拆除。如今,在祠堂旧址处,随处可见当年建筑的“遗骸”,被枯草覆盖住,高大的树木在寒风中微微摇晃着,诉说着历史的风云。祠堂前面,祠堂塘和祠堂古井犹在,直到现在依旧塘满井丰。

徐氏后人将星辈出

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从小便与明太祖朱元璋成为好朋友。22岁时追随朱元璋征战四方,英勇善战,功绩显赫,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战功。朱元璋称帝时,被命为中书右丞相。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赋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老辈经常跟孩子们讲述先祖徐达英勇杀敌,重情义,忠诚信仰的故事。”徐先建告诉笔者,“徐氏后人多数从军,报效祖国。”以徐承云为代表,曾经担任过解放军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还有徐氏后人曾经任军委空军后勤部干部处处长、空军某部队工程师、军医大学医学博士等,获得陆军中将、上校、中校、正团职等军衔。

徐村尚武重传统,先祖徐达忠贞爱国、勇于拼搏的精神世代传承,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族人介绍历史

老版的徐氏族谱关键字句

新版族谱

传世祠堂石鼓

祠堂遗留的旧砖瓦

(摄影 彭红玲 黄燕飞)

责编:唐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