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东 2020-12-21
张乐毅,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画学会山东常务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及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以画马著名海内外,在绘画技法与形式上丰富多彩、融汇中西,内容题材上涉猎广泛、独辟蹊径,将马与现代人物、山水融为一体,不断开拓和创新画马的表现领域、表现样式和意境,形成了鲜明的绘画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画展并获奖,被誉为“画坛牧马人”。先后于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1996至1997年在意大利米兰美术学院任教授。1998年起回国任教,并应邀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韩国釜山大学、东西大学等院校授课、讲学和学术交流。出版有多种画集、视频光盘及学术著作。
在中国鞍马绘画史上,以横幅长卷的构图形式将马与山水,人物融为一体形成全景式绘画的样式,古以有之,唐代韦偃的【放牧图】,元代赵孟頫的【浴马图】以及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皆属于这一类作品。尽管时代和表现技法不同,绘画意境也不同,但是这种独特的传统绘画形式却是在不断的精进和发展中,为中国绘画所独有,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东方绘画的经典样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鞍马绘画在传承中形成了两个特点; 一是从汉唐代以来,马绘画一直是伴随着人物画共同发展的,人物画的发展为马画的内容和题材提供了空间,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极少见到以表现独立的马为主题的作品。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是作者受命为皇帝唐玄宗的爱马“照夜白“写生的作品,这类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也极少。即使偶有以表现马为主题的作品,画中也一定会有人物画相配。比如韩幹的另一幅长卷画【骏马图】,16匹骏马散于郊野,过坎跃坡恣意奔腾,但仍有一圉人执鞭于画中。直到清代这一现象都没有改变。故表现马的画在绘画史中被称为鞍马画或人马画 。二是鞍马画从汉代以来就形成了以工笔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这与毛笔和丝织品结合的绘画载体有关。这种工笔表现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也没有改变。因而清代之前,极少有写意画马的作品。尽管清晚期有高其佩,金农,黄慎,任伯年等人或偶有写意画马,但也都属于鞍马画,独立表现马的题材的写意画依然极少。从写意技法上最终也都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笔墨样式和社会文化认知格局。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徐悲鸿先生,他不仅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河,还开创了独立表现马的审美样式,即没有人物参与的纯粹的马画。这在绘画史上具有开山启后的非凡意义。
当代画马名家张乐毅教授,从幼年起痴迷画马,以临绘徐悲鸿先生写意画马入手,青年时代深入生活写生真马,研究结构解剖,又留学欧洲研习西画,但表现的主题仍然是他心中崇为神圣的--骏马。至今半生痴迷画马不改初衷。留学西方期间,他便尝试中西融汇,借西润中,探索画马之道。回国任教以来,他在题材种类上涉猎广泛,探索将体育赛马、现代人物及山水与马的结合画法,探索多种表现手法,包括水彩水粉的表现技法,创作了很多开创性的作品。同时,他集数十年传统笔墨画马的深厚功力,探索多种画马形式的不同意境。用横幅长卷的构图形式画马,就是他近几年来的新创作。他的长卷画法技法多样,无论是勾线填色,没骨写意还是与山水风光结合的全景画马,意境各异、审美新颖,皆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马与山水风光结合的全景画马,皆用写意或小写意的技法表现独立的纯粹的马画,不设人物,给人以天马行空神马来仪的意境遐想,更具超凡脱俗的超现实主义美感。因画面有足够长的空间供画笔驰骋,故群马或穿梭于河坡树木水流堤岸之间,或流连嬉戏于前呼后拥擦肩蹭肤之趣,群马奔腾嬉戏情节场面尽情妙画,大江大河远景远山咫尺千里。张乐毅教授的长卷创作开创了马与山水结合的新领域,丰富发展了这一传统形式题材的样式。
文/午悟 2020年12月15日于历下
画册手卷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