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 | 我国现存最古的山水画卷 展子虔《游春图》

   2020-12-23


▲ 滑动看全图

展子虔游春图卷

隋代, 展子虔作 ,绢本 ,设色,纵43cm,横80.8cm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隋代画家,渤海(今山东省阳信)人。其历北齐、周、隋三代,在隋代任朝散大夫、账内都督。以善画人马、台阁、山水著称于世,是这一时期协调、融合南北画风最重要的画家。《画鉴》中曾评述其精妙画技,称其画“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可汲魏晋南北朝绘画名家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之作。宋董亦在《广川画跋》中评论其“作立马,有走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展子虔的画作大多散佚,留存于世的仅有《游春图》。

画卷描绘了古时春游的情景,虽在料峭的初春,寒意尚存,和煦的春光却让游人心动,情不自禁地闲步入景。画卷首端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至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山衔岸侧,曲径通幽,翠色掩映,花色扶苏。通过一弯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小帆江色,尽容于其中。下端一角是围绕山庄的坡陀花树,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映衬着明媚的春光和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闲人。

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

全画布局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佛寺点缀其间,摆脱了传统绘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桎梏。而在笔法和色彩的运用上,《游春图》已然体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唯以色渲染”的特点。画幅“似精而笔实草草,大抵涉于拙,未入于巧”,线条轻重顿挫、工整细腻,山石树木有勾无皴,尤其对松树不细写,仅以赭石晕染取代松鳞描画。画面色彩浓烈厚重,山麓、小径重着泥金,台阁、人马、船屋使红、白、赭三色点画,山石、树木以青绿敷色,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水沉靛黄点叶,枝梢上的花苞则用浅色微点,显出初春非烟非雾的朦胧天气。整幅画卷凝然如思、含情不语,在尽显中古时期画作“细密精致而臻丽”风韵的同时,晕染出初春时节山林中的盎然生机和清丽之美。

画幅跋文众多,除画心处有清乾隆皇帝所题七绝二首外,后有元代冯子振、赵岩、张,明代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均描写春日旖旎的风光。

这样一幅流传有绪、著录详实的珍贵古画,除其本身的史料价值,此画还串联着百年前的世事沧桑,激荡起一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其命运的沉浮,颇让人感慨。

清时,《游春图》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后清王朝走向灭亡,此画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伪满洲皇宫的东楼收藏,日本投降后,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游春图》也流落东北民间。

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回京后,他将一些伪迹和平常之品售于故宫博物院,所得足以赎回本金;然后将一些真迹和精品售于上海以取重利,甚至勾结沪商辗转出国,如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和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便是因此流出国外。在紧要关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竟也落到了马霁川的手上。

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霁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国宝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张伯驹先生一面请墨宝斋的马保山从中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厂商,声明此卷有关历史,决不能流失出境,否则便是中华之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顾虑。

最后张伯驹先生被迫卖掉了豪宅和夫人潘素的首饰才凑出黄金200两《游春图》收回,并在1952年将此画献给故宫博物馆。

历史的尘埃虽已落地,但《游春图》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进入故宫后,这幅字画已破烂不堪,经研究,故宫博物院决定此画由杨文斌师傅负责,徒弟徐建华做助手。

杨文斌在当时有“装裱界的梅兰芳”之称,故宫里80%的画都是经他之手。可即使如此经验丰富的装裱师傅,面对《游春图》依旧难以下手。其徒弟徐建华回忆说,杨文斌不停地吸烟,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不是因为太难了,而是此画太珍贵,就像医生动手术前,要在动刀前把所有问题考虑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游春图》的整个修复过程历经一年,刷了三遍胶加固颜色,用了700多条补条。《游春图》经修补后,光洁完整,焕然一新。在故宫博物院中以最好的样子重新展示给大众。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