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坚守中走出沁源秧歌传承困局

   2020-12-24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早在万历版《潞安府志》上便有了“沁地君子咏歌风雅”“岁收民自乐”的记载。沁源秧歌作为沁源民歌的一个重要代表,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沁源秧歌光荣入选。

图为沁源秧歌情景剧

沁源秧歌在未形成剧种以前,是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城关、郭道、韩洪、麻苍一带,没有正式的班社,只是逢年过节打“地圪圈”演出。抗战时期,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抗日政府把沁源县的“难民剧团”整顿改编为“绿茵剧团”,编创了《挖穷根》《山沟生活》等20多个曲艺剧目,宣传党的抗日政策、鼓舞军民斗志、凝聚抗日力量。在此期间,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渐渐普及起来,逐渐形成了观众今天所看到的沁源秧歌。

图为沁源秧歌剧

时任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党的七大代表刘开基在《围困沁源》一文中回忆:“春节到了,山沟里到处响起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这里唱、那里跳,城关群众组织的绿茵剧团还演出了秧歌剧。就在这冰天雪地的大山里,我们同群众一起,欢度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满怀豪情赞叹沁源军民“唱着秧歌赶跑了日本鬼子”。1945年1月,刘开基到延安汇报工作,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鲁迅艺术学院在沁源秧歌剧的基础上,排演了七幕话剧《沁源围困》,在延安演出场场爆满。

要想了解沁源和沁源人,那就必须要听听沁源秧歌。沁源秧歌形式多样,可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以及演出大、中、小型舞台剧;演出场所多样,室内庭院、街道广场、草台剧场、田间山野等均可。内容多样,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个性,唱词合辙押韵,以方言为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易记易传,在章法、句法、节奏、韵律上都各具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缠绵抒情,富有独特的山乡土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图为沁源秧歌表演唱《学电脑》

沁源秧歌的传承历程带着各个不同阶段的烙印,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是最宝贵的民俗资料。然而沁源秧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和其他小剧种一样的问题:老艺人离世,后继乏人,陷入“人死歌亡”的困局。即便传承下来,许多演唱者也多将方言改为普通话,音韵按现代唱法,失去了沁源秧歌的“基因”。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沁源县委、县政府对沁源秧歌的保护、开发和弘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投资改善文化场所,新建秧歌多功能厅、秧歌健身站、琴房、录音室、培训室、文艺创研室、群众文活动室等;每年举办元宵节秧歌大赛、消夏秧歌演唱会;成立并壮大了秧歌协会;深入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个一”工程,广泛开展秧歌进校园、到乡村活动,出版书籍、影像光盘等。沁源秧歌还多次进京演出,在成都等多地非遗展演,在国际国内巡演,让地方传统曲艺“走出去”。

图为沁源秧歌情景表演唱《小二姐梦梦》

2001年秧歌小戏《海选之后》获得全国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金奖;2008年沁源秧歌表演《爱心的哥》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出;2010年沁源秧歌表演唱《串门门》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山西赛区一等奖;2018年秧歌小戏《重生》参加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选拔获得好评;2020年,沁源秧歌小戏《小二姐梦梦》被山西省文旅厅选送参加江苏昆山全国百戏盛典......如今,沁源秧歌现有传统剧目42个,创作剧目36个,移植剧目32个,现有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20人,专业演出团体1个,民间演出团体60余个。“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都会唱秧歌”的可喜局面已然形成。

图为沁源秧歌表演唱《纳鞋垫》

图为沁源秧歌小戏《重生》

(图片均来源于中共沁源县委宣传部)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