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2020-12-3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养蚕源自中华先民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丝织是对机械和数学的探索。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中国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公元前二世纪与公元前一世纪之间世界上的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栽桑养蚕

桑树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中国劳动人民对桑树作了改良,培育了许多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压条繁殖法,为繁殖良种桑苗开辟了新途径。

桑树原产中国中部,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垂直分布大都在海拔1200米以下。

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40多天的时间。蚕宝宝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五岁幼虫需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

蚕丝故事

蚕丝是世界上最好的纺织原料之一,它纤细,光洁柔软,耐磨耐拉,富有弹性,而且能够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湿潮气。蚕丝能织成轻凉透明的薄纱,也能织成温厚柔软的丝绒;能织成华美的锦缎,也能织成素雅的绸绢。

中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嫘祖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纷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至今,在陕西祭奠黄帝陵的盛大典礼中,还有祭祀嫘祖的纪念活动。

工艺流程

缫丝工艺:丝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织造工艺: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染整工艺: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有艺术性。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传承发展

“中国蚕桑丝织”的组成内容如蚕桑民俗、丝绸文化与丝织技艺及历史文物等整体的原生态保存性好,活态传承脉络清晰,流传下来的丝绸绣花艺术有瓯绣、江苏云锦、苏绣、蜀锦、湘绣、粤绣、蜀绣、顾绣等。

申遗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世遗”。 成为中国的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这是中国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