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你知道我在上天堂之前想要什么?我想在中国变得有名气,那里有非常有名的‘长桥’。我想在那里拍张照片……”
“你的‘长桥’是‘长城’吧?”
“对,就是长城,它是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在上面走的‘桥’。”
“也许你是对的,你可能会在中国非常有名的……”
这是2016年初,一名不幸被癌症击中的8岁美国小男孩多利安(Dorian)与自己爸爸的对话。为了让孩子安享最后时光的父亲随后将自认为“过分”的要求通过脸书(face book)发了出来:有谁认识在中国的人或其他国家的人,愿意给多利安发来一张在中国长城上拍的照片,并写上D-strong。
众志愿者在镇北台前为美国男孩圆长城梦
让这对父子及中美两国的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孩子的这一愿望在陕西榆林段的长城上得以实现,并在长城沿线汇聚成爱的接力,真正架起文化遗产服务大众的友谊之桥。
来自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的祝福
“2016年1月13日6:30,我醒来做的第一个动作照例是刷微信朋友圈。突然一条消息冒出来,大意是美国一个8岁小男孩患了绝症,在他去往天堂之前希望有人拿着写了他名字的牌子站在中国长城上照张相,这样他就满足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发起人高秋燕谈起五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榆林镇北台远景。秦毅/摄
榆林有万里长城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它是榆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榆林的文化地标。“我们应该在镇北台上为这个大洋彼岸的孩子去拍照,给他力量,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很遥远的地方有他没见过面的人在为他祝福。”高秋燕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随即号召榆林的朋友们自愿报名,到镇北台,以长城这座友谊之桥跨接孩子的梦想。
借助互联网,短短几个小时之内,58名志愿者带着印制有“D-strong”等字样的标语到达镇北台。镇北台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在得知情况后,为各位志愿者免票,工作人员也加入为孩子祈福的活动中。当天,当地气温是零下27摄氏度,70多位不同行业的爱心人士汇聚于万里长城最大的烽火台下,分批次举着牌子和条幅拍照,为这个素昧平生的孩子送去祝福,让他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看到了中国长城的雄奇和壮美,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秦毅/摄
当天晚上,高秋燕就与朋友们对所有照片进行了整理,并对录像配上音,第一时间通过热心朋友将榆林的祝福传播到了美国多里安的父亲那里。紧接着,通过榆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大约一周后孩子的爸爸在脸书上转发了来自中国长城的100多幅祝福照片。这说明短短几天内,长城沿线的众多志愿者借助互联网为孩子送去了祝福,而榆林镇北台的祝福团队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团队,这下多利安在中国真的有名气了。
在世界人民心中种下长城的种子
陕西榆林地处万里长城的心脏部位,境内明长城全长800多公里,沿线的长城多处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又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生在长城脚下并在长城脚下长大的高秋燕,对长城有着崇高的敬畏与热爱。
1987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榆林为前来中国考察长城(曾被警方怀疑为“特务”)的英国人威廉·林赛(现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主席)当过翻译;1998年第二次与这位定居在北京专注从事长城探索与研究的英国人联系上以后,高秋燕开启了她的“长城保护志愿者”道路。
100个孩子画长城手绘活动
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20多年来,发起实施了长城保护的“八个一”工程,创建了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培养了一批长城志愿者讲解员;发展了一批长城保护志愿者;开展了长城文化“五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举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长城的种子”系列活动;出版了“孩子心中最美长城”手绘画册;创作了《我和长城过家家》少儿歌曲;研发了系列长城主题文创衍生品(20余款)。
2014年,高秋燕利用公司700平方米场地创办了“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展馆的馆名由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题写。该展馆年平均接待量36000多人、协会年均支出费用50多万元,均来自高秋燕自己的文化公司的赞助。
榆林镇北台
“在这个展馆里,我感受到了中国长城的悠久历史,以及它所承载的梦想与情感。看到长城有些部分因自然风蚀、战争、建设性修建造成的消失和破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由此意识到长城保护迫在眉睫。”观众贺蔚琪表示,通过参观了解到,长城是友谊的丝带,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推动着民心相通,推动着榆林的发展。多个国家的代表均表示愿意支持长城保护项目,其中包括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主席、尼泊尔前总理、巴基斯坦前外秘、前驻华大使等。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长城主题展馆,更折射出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榆林。
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长城
高秋燕对长城有着天然好感,20多年来她带领身边的人开展丰富多彩的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活动,结识大批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长城朋友。“长城主题展馆”用数百张长城不同地段同一景致的百年照片对比,唤醒人们保护长城的危机感,吸引无数长城朋友来此观展。截至2019年,这里已经接待了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朋友,成为热爱长城的人们到榆林的必选项目这一,展馆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长城俱乐部”。
2020年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代表高秋燕宣读《长城保护倡议书》
“坚持保护长城、宣传长城,同时借助自己在外语方面的专长,呵护这座属于世界的文化友谊之桥。”是高秋燕20多年来的精神动力,她的许多时间都留给了长城,还动员几年前自己创建的社会组织“榆阳手艺人发展中心”的妇女们利用晚上时间创作长城主题剪纸,这些剪纸作品还在第23届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旅游大会上赠送给外国元首。她还利用家乡的特色羊毛毡材质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长城衍生品,实现了让万里长城“看得见”和“带得走”。这些产品已经成为了榆林人心中最有面子的文化产品,并多次被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礼品馈赠来宾。
高秋燕说,长城保护并不是仅靠文物系统的人和社会各界的长城爱好者就能保护好的,更重要的是要让生活在长城脚下的老乡,特别是孩子们了解他们眼前的“那座土墙”和“那个土墩”就是长城,并自觉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来。周末,她和志愿者们经常带着自费制作的展板、宣传手册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开展保护长城宣传的活动。随着报纸、电视和自媒体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榆林人积极参加保护长城的志愿活动。
组织策划的长城主题活动
正是由于她20多年来坚持保护长城、宣传长城,2017年2月高秋燕荣获了由陕西省文物局颁发的首届“社会参与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荣誉奖章。这也是陕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集中单独表彰文物行业以外的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在高秋燕眼中,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建立友谊、传播大爱、连接世界的载体。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这是高秋燕的梦想,她希望保护长城、宣传长城,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的故事,还会有更多的人和事来延续。
(相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