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表彰!记文化扶贫中的四川非遗担当

   2021-03-04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省共98名个人、74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其中,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单位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扶贫干部张闻获先进个人称号,副会长单位泸州老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获先进集体称号,协会对口扶贫地区越西县农业和旅游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获先进集体称号。

绣娘们正在讲解编制技艺

记者从四川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了解到,5年来,泸州老窖全力推进雪域高原地区红原县和乌蒙山区古蔺县、叙永县等3个贫困县、1个区和18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帮扶资金投入及“以购代捐”累计7.2亿元;五粮液集团公司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7.78亿元,直接受益贫困群众超过15万人,惠及群众近100万人,两个协会副会长单位充分展示国有企业履行责任、服务社会的担当品格。

据介绍,在本次表彰中,四川省级非遗项目小凉山彝族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获先进个人称号,省级非遗项目东柳醪糟酿造技艺保护单位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获先进集体称号。

扶贫项目激发乡村活力

2018年至2020年,四川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政厅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工作指示;四川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政治站位。文化扶贫,非遗担当,协会成立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和工作机构,全力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2018年国庆期间,“传奇珙县·草堂之约”2018珙县文化成都行系列活动在蓉举办。以文为媒,当地特色非遗项目轮番展示,让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次用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来展示宣传珙县,提高了珙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间通过推介宣传,成功签约了5个项目,累计投资15.1亿元。

“传奇珙县 草堂之约”活动现场

2019年国庆期间,在协会的积极组织下,在成都举办了“康养洪雅·草堂之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文化搭台,非遗与旅游跨界融合,开展了旅游资源和项目推介,现场成功签约2个项目,累计投资2亿元。展销活动上,现场销售额达25万元,签订订单11个,销售额3.5万元,现场签订意向经销商3家。

德阳非遗食材采购基地

2018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与凉山州文广旅局签订了“彩遗坊——彝族传统技艺助力脱贫攻坚(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呷拖村、乐青地乡瓦曲村、越西县城北贫困户集中安置小区。)”项目合作协议,推进文化扶贫、文化扶智,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助推贫困户脱贫与致富。协会组织非遗专家、文化专家,深入越西呷古村、呷拖村、瓦曲村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制定了“关于推进越西县‘彩遗坊——彝族传统技艺助力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和“凉山州越西县文广旅局公益性非遗知识讲座”方案;为越西县撰写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申报材料,争取到公服项目资金30万元,为越西异地安置的老百姓利用好自己的宝贵文化资源,发挥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当代社会功能,帮助他们逐步走上增收脱贫、创业致富之路;协助成立了瓦曲村彝族银饰手工艺工坊合作社、普雄镇呷古村彝绣合作社,建立了普雄镇彝族漆器家庭作坊(企业)、非遗+扶贫民族传统工艺展馆——彩彝坊;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非遗资源进行群众性展演活动,带动国内外媒体宣传报道促进当地文旅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

2020年,瓦曲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级文化示范村,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和普雄镇呷拖村“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制作工坊被评为国家试点“非遗+扶贫”工坊。

五年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织专家深入贫困地区,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专家组亲临乌蒙山扶贫片区的泸州叙永、古蔺、合江;宜宾的珙县、高县、长宁、江安、兴文;雅安的汉源等市县指导、帮助当地非遗资源调查工作,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采用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抢救和保存当地非遗资源,协助所到市县建立非遗资源档案数据库等工作。为建设“生态农庄”和“文化乡村”“非遗特色村寨”“非遗小街”等提供了坚实的非遗文化资源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

2019年,协会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地震灾区,对宜宾市珙县、长宁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灾后文化(非遗)恢复重建进行调研指导。与会专家根据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文化重建经验、文化发展规律与当代文化建设方向和总体要求、宜宾和珙县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建设现状,结合调研考察体会认识,对珙县地震灾后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重点问题、重点地域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座谈会现场

文化扶贫,非遗担当,不光协会在行动,协会的会员和会员单位也都在行动,立足非遗项目、服务群众。四川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会员杨华珍在四川省内阿坝、甘孜、凉山、成都等地区培训学员3000余人,积极组织农村绣娘进行复工复产,与义乌企业开展来料加工合作,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共计135余人;人均每月增收1300元,熟练工达每月1700元;

会员单位“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单位在乡镇定点种植黄豆,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户,并以高出市场价的15%的价格回收黄豆,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近1500元;

会员单位“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所在企业四川省正味正点食品厂,把扶贫救困当作企业己任,目前在岗生产职工80余人,贫困农民岗位就占50%;

会员单位“古蔺麻辣鸡传统制作技”艺姬三三麻辣鸡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农场+农户的方式合作参与扶贫,通过养殖场建设,共解决贫困地区就业人员近2千余人,其中贫困户人口200余人,贫困户人口直接收益近30余万元;

协会会员谢玉蓉在罗江当地建立养鹅合作社,依托“糯米咸鹅蛋”的非遗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的养殖产业发展。

协会工作人员参观展馆了解情况

“这样的案例,在协会的会员和会员单位中比比皆是,非遗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四川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致力于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相结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使非遗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图片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