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 沧海桑田数千年——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

   2021-03-12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食盐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在其他工业部门和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食盐有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

人类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天然卤水和岩盐及海滨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给食用。其制盐工业历史悠久,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

山西省运城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盐业生产中心,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食盐的早期生产是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向文明迈进的第一步。

运城盐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运城,即“盐运之城”,因盐池大盐而得名。运城盐池,亦称盐湖、银湖。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前代诗人称它是“平浦横拖一匹练”。

运城盐池是中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运城盐池位于浇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颗粒大,质味纯正,杂质少,并富含钾、钠、钙、镁、磷、氯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作为优质、天然的美容产品,具有消炎、杀菌、定痛、止痒、去角质、美白嫩肤等功效,不但可供人食用,也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业的重要原料。

运城古法晒盐是河东盐池产盐工艺的重大创新,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其使用的“五步产盐法”技艺,据称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终成于隋唐时期,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是中国盐业生产史也是世界盐业生产史一个划时代标志。“五步产盐法”主要通过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5个生产步骤产盐。

第一步,集卤蒸发。将老滩水、滹沱水或木盘水经人力、畜力等数级扬水至蒸发畦,借太阳辐射和风力进行自然蒸发。

第二步,过“箩”除杂。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待蒸发畦中的卤水“发模糊”,析出大量白钠镁矾沉淀,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第三步,储卤。将经过四至六次过“箩”,最后一次经过“净化箩”后的卤水提送到储卤畦浑存,为产盐作原料储备。

第四步,结晶。运城盐池的结晶畦底为盐板。先往结晶畦中加入极少量淡水,目的是降低新生盐茬与盐板的粘合度,使结晶出来的池盐同盐板的结合变得疏松,然后将储卤畦中的饱和卤水灌进结晶畦中,使得大量“光滑、坚实、透明、发青”的氯化钠晶体不断析出,一般5-7天为一个结晶过程。

第五步,铲出。利用盐铲(俗称和尚铲),用人工将盐从盐板上铲下成堆,再转送到盐料堆上。

水,是盐池大盐的搬运工,她依偎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天上之水,黄河之水,地下之水,经年累月浸融汇聚山脉、坡地、平原的各种盐类养分于宝盆之底;盐池大盐是太阳和风之子,多风的气候利于湖水蒸发和大盐的结晶。运城盐池得天独厚的地质、气候、环境,为盐池大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功,造就了运城盐池大盐绝无仅有的优良品质和独特功效。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引进和化工原料丰富,运城盐湖传统产盐成本日益增高,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传统的卤水配制过程中,盐工的直觉和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技艺主要是以口传心授和典型的以师带徒的方式来传承。传承人的减少,使得这种手工技艺难以保护、传承,现今只有少数老工人掌握。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中,山西省运城市申报的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作为传统技艺项目在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