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最绚丽的“红” | 平型关壮我民族魂——平型关大捷遗址

   2021-03-15

“平型关是英雄关,因为她是先烈们用鲜血洗染过的!

平型关是难忘的关,因为她记载着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平型关已经载入光荣的中国人民革命的史册!”

杨得志上将在回忆录中深情地颂扬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日后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建立和扩大,八路军开始逐步取代国民党军队,成为华北战场的主力。

 

平型关遗址

平型关大捷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该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包括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碑、将帅广场、主战场乔沟、老爷庙争夺战遗址和115师指挥所旧址、烽火台等13个景点。

2016年12月,平型关大捷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纪念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97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主持修建,2006年由国家拨款进行改扩建和重新布展,2007年9月竣工。改扩建后的纪念馆内基本陈列,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和半景画馆组成。二楼设缅怀厅和观景台。

基本陈列有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通过复制景观、绘画、造型、塑形、声光、视频等多种技术和艺术手法,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震惊中外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场面,是全面系统地反映平型关大捷这一经典战役的专题展馆。

将帅广场

将帅广场由115(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个大理石台阶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相连,面积3000平方米。

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象。铜像两侧10面文化墙上,刻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聂荣臻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领导人、各级将领及老战士有关平型关大捷的讲话(摘录)、诗词和题词。

主战场乔沟

乔沟,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长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自秦汉以来即为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

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东侧1公里的山岭上,建于1997年平型关大捷60周年前夕。碑阳刻有杨成武老将军题写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八个大字,碑文记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及重大意义。纪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参战部队为八路军115师,碑座高1.937米、碑体高9.25米,表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为1937年9月25日。巍峨耸立在山顶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雄伟高大、气势磅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英勇奋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平型关下响起的枪声,激起了中华民族抵抗日寇侵略的信心和决心;平型关下的精神,历经八十余载,仍在持续弘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