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 | 会跳舞的津沽雪花龙须面

   2021-03-17

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技艺传入天津演变而来,抻面经过多次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津沽雪花龙须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的习俗。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令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龙须面传说之鲤鱼焙面

说到真正名声大噪,就不得不提“鲤鱼焙面”的传说。早在1900年,为躲避八国联军,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行至开封府,当时的开封府衙准备御膳,名厨供奉上糖醋鲤鱼和焙面。见两道美食上桌,逃亡中的慈禧太后忽然心血来潮,感慨“鲤鱼躺在盘中,一定是睡着了,得给它盖上被子”。说罢,慈禧太后夹起盘中的焙面覆盖于鱼身之上,也就有了“鲤鱼焙面”这道名菜。而在尝过美食之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连声称赞。光绪皇帝称之为“古都一佳肴”;慈禧太后高兴地说:“膳后忘返。”命随身太监手书一联“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以示表彰。

龙须面的传承

津沽雪花龙须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商洪芳

龙须面的制作技艺可不简单,单是把每根面都拉得细如发丝,就需要“深厚的功力”。津沽雪花龙须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商洪芳师承善抻制龙须面的蒋文杰师傅,经过多年刻苦练习,熟练地掌握了制作龙须面的技巧。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面条便在商洪芳手中打了14扣,由最初的一根面条,变成37000多根细如发丝的龙须面,甚至一个针鼻儿里至少能穿进三四根。因此,有人说叫它“面丝更为确切。相比普通面师“大把抓”的抻面姿势,商洪芳有所不同,她说遛面不能太死板,不能光上下抖动,最起码加点艺术化元素,既然要表演,就要让人感觉到优美,要达到“人面合一,行云流水的境界。

商洪芳抻龙须面的高超技艺,让津沽雪花龙须面成为津门一绝,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洪芳成为传承人,津沽雪花龙须面也成为寻常百姓食用的面食。

(图片源自网络)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