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苦难,甘润儿女——王永红长篇小说《父爱》中的母性情怀

   2021-05-27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作家叶梅,在百忙中亲自为湖北五峰乡土作家、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永红的32万字长篇小说《父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序《青山不老,大爱无边》,对这部精品力作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为“感恩与励志的教材”。

王永红长篇小说《父爱》封面

近日,笔者读完《父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以作者父亲,以及和作者有过交往的鄂西山区众多顶天立地的农家男子汉为原型,以第一人称手法,用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父亲在世83年,历经两个朝代的人生坎坷、欢喜悲愁。

一位出身贫苦、衣食无靠的农民父亲曾明俊在社会动荡、时局不安的大背景下屡屡遭受生活的磨难与考验;而自身的命运多舛更是一次又一次将他置身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但大山养育出的不屈的汉子,始终在隐忍中默默与苦难抗争,以一个父亲的责任感,在生活的罅隙里为孩子寻找哪怕一缕阳光,穷尽一生改变着家人的命运。

父亲的勤劳、善良、坚韧与宽厚等诸多美好品质,无声的影响着自己的儿女,成为儿孙们一生的榜样。而他身上对儿女极尽呵护与疼爱、细腻与柔情,又无不体现出一个母亲所具有的慈爱情怀的另一面。父爱如山,厚重、无言,母爱似水,细致、温柔,当这两种爱完美叠加到一起、统一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们跟随作者体会到父亲带给我们的是至亲无誓、至爱无言;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把世间苦难咀嚼成甘霖润泽儿女的感动。

22岁的父亲,承受着女殇妻殁的沉重打击,带着3岁的儿子在苦难的长河里开始辛苦泅渡。一方面是迫于生计要外出务工谋生,一方面是孩子无人照顾,一个人当爹又当妈,个中滋味可想而知。通情达理的家公(即外公)、家家(即外婆)理解视为己出的女婿——“我”的父亲的难处,极力撮合一桩理应美好的姻缘,父亲考虑孩子无人照管,在孩子愿意叫“妈”的附加条件里同意成婚。然婚期迫近却又断然拒婚,并为此付出了筹办婚事所借史卜仁1块银元逼还10块的代价,为的只是惧怕给儿子带来再婚的伤害。

在后来家公、家家一心促成和幺姨的错误婚姻中,幺姨的无端责骂、逼“我”(曾奎生)虎口取羊头、甚至一把铜锁将“我”锁在家中,自己外出3天不归,任由“我”饥寒交迫、孤苦无助,终于引发父亲疼爱幼子的极端暴怒:“他牙齿咬得嘣嘣直响,让我让开些,大吼一声,一脚把门踢开,猛地冲进屋里,抱着我放声大哭。”最后,“抱着我,走出破草屋,走进黑夜中,头也不回的离开了那使我饱受皮肉之苦、饱受劫难的地方。”读到这里,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孩子可怜的遭遇,父亲护儿的柔情禁不住让人泪湿衣襟。

寄居到父亲老家曾家畈后,父亲为“我”能读书求学想尽办法,竟不惜以七尺男儿之躯,跪求老先生开恩收留,并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几十里路护送到校再回家,一个人忙活爷爷一家子的春种秋收。父亲辛苦!多苦也要倾尽心力护佑自己的儿子,给儿子所有能给的父亲的爱,母亲的疼。

“我”跟随舅舅到岩板冲小学读书回来,浑身长满虱子奇痒难忍。父亲发现后心疼不已,“连忙烧了一大锅开水,把我全身上下的衣服脱了用开水烫洗、暴晒,又请剃头师傅跟我把头发剃光,让虱子没有藏身之处”。家里家外一手忙的父亲,在儿子身上倾注了母亲一般的悉心关爱。

父亲也有严厉的时候。过早懂事的“我”为了不给父亲增添负担,打算自行解决加入少先队所需的3角8分钱,从而铤而走险下河刨铜,却不幸被炸伤。被毒蛇咬伤卧床休息的父亲闻知,首先是对着“我”吼,然后是大吼“跪下”,继而又是一声声“怒吼”。得知事情原委后的父亲又是万般心疼,抱着“我”痛哭失声,并不顾自己的伤痛急切地带着儿子夜行十几里找郎中治伤。一个教子有方、宽严有度的严父与慈母形象,在这一事件中赫然再现。

王永红阅读《中国文化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特刊”

单身10年的父亲终于组建新家,还成为村里水运队队长。父亲每天天不亮打着火把从家里下山到水运队,晚上又打着火把回家照料妻儿,风雨无阻、寒暑不替。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苞米饭、合渣汤都奢侈的年月,县林业局为犒劳水运队天寒地冻赶任务,以每人半斤猪肉加餐。父亲把自己的一份一个泥陶汤罐提回了家,让家人打牙祭,自己一块也没舍得吃。

“你怎么不吃?”“我一个人怎么舍得吃呢?”“那别人怎么就舍得吃呢?”“我呀,没有一个人吃独食的口福,一个人吃着不香,不舒服!”就是这样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父亲,用身上的一点一滴影响着孩子,成就了孩子们长大后,有别于他人的诸多人格魅力,激励并美丽着他们的别样人生。

而正当父亲又往“我”碗里夹肉时,门外“砰”的一声倒进来一位饥肠辘辘的不速之客。父亲朝母亲投去一个征询的眼神,得到善良母亲心领神会地点头后,即刻拿了一个大碗,盛了一大碗饭,用筷子夹了两大片肉送到来人手里。看他没吃饱,又把锅里仅剩的半碗饭和汤罐里所有的肉和汤全添给他。这是家里大半年来唯一的一次吃肉,也是唯一野菜中多掺了些苞米面的一顿饭。

在这样一个极度贫寒的家庭,在终日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里,仁爱无私的父亲用他的柔肠与厚德,倾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时,为孩子们上好了人生中启蒙教育的第一课;父亲的善举也让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从此结义金兰,演绎出一段手足情深的佳话,并在生产队粮荒无助时获得鼎力接济。助人者自助,父亲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这样一些朴素的道理。

高中毕业后,生不逢时、无缘大学的“我”无奈返乡学农。不时有人冷嘲热讽“我”不会干活,是没用的书呆子。当向来与世无争的父亲亲历别人对“我”的鄙夷与不屑,他头一次为了儿子的尊严大方回敬:“奎生,不要着急,我来教你,世上没什么事是无师自通的,那么多大本大本的书你都读懂了,那么长的文章你也写出来了,还怕套不上一头牛,学不会耕田么?”

再宽谅厚德的父亲,在儿子有意无意受到伤害之时,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爱子。就像阳光下兀自觅食的母鸡,敏感地捕捉到有外物即将攻击身旁的鸡宝宝们的时候,她会立马怒目圆睁,拍打双翅,频频示威。这是母性的本能所致,虽然她也是弱者。而当“我”屡次遭遇招工被卡,跳不出想要挣脱的农门,变得颓废沉沦,怠慢写作,还经不住诱惑加入到玩花牌的队伍时,父亲不言长短,用新买来的一支钢笔、一瓶墨水、一摞白纸、一壶煤油重新唤醒了“我”对生活的激情。这就是父亲的爱,无声,却足以震颤心灵、叫人泪流满面;无言,却能让人信心倍增,无惧人生风雨!

“我”出嫁入赘那天,父亲见“我”对着初恋情人送来的鸳鸯戏水的绣花枕头睹物思人,热泪盈眶,担心“我”影响家庭幸福,遂特意叮嘱:“都是有家室的人了,千万不要有别的心思啊,忘记她,忘不了也要忘。牙齿咬碎了吞进肚子里去,切莫再想她!”送亲队伍准备出发,众亲友道喜、话别时,唯独不见父亲的影子。“我冲出人群,奔进父亲房屋,看见父亲坐在床沿上,脸煞白煞白,眼睛红红的,眼角淌着泪水,我扑的一声跪在父亲床前,喊了一声‘爹’,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哪里是父子深情?分明是一位母亲在用她的敏感、细心捕捉儿子内心的微妙情感,温言婉劝已为人夫的儿子定心定情。男儿有泪不轻弹,从来在苦难面前从容淡定的父亲,却在儿子大婚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从小甘苦相伴、执手相挽的孩子从此另立门户,心里的不舍以及太多复杂的情愫只有父亲能够体会,而这样的柔情体贴的父亲孩儿又如何舍得离开?唯有珍藏这份刻骨的深爱,温暖只身前行中的风雨人生。

乡土作家王永红在阅读构思

父爱如春雨,点点滴滴播洒在孩子们的心田:背救命粮途中,父亲宁愿超负荷三步两歇,也不要让“我”累着;“我”如愿招干进文化馆,父亲做主杀掉家里的“盐罐子”——唯一一只用来下蛋买盐吃的老母鸡,从不沾酒的他还特意赊来半斤丁巴蔸酒为“我”庆贺;“我”和儿子生病住院,60多岁的父亲听闻后连夜拦下拉煤的车,坐在车厢里的煤堆上颠簸至70公里外的医院前往探望,一路风尘,一身煤灰,唯有父亲的爱洁净无尘,让病中的儿孙倍觉温馨;就是父亲生命中最后的那顿团年饭,也要强撑病体,强作欢颜,只为尽可能多的给家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苦难是一本书。苦尽一生的父亲,用坎坷和悲苦织成生命之锦,为孩子铺出一条条通往成功、通往幸福的路;用倾其所有的爱为儿孙挥写出父爱无边、亲情不朽,也用一世真情为世人留下了处世为人的最好范本…….

(作者邓继琼,女,土家族,知名阅读推广人,现任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

(图片由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