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宜宾市叙州区于2019年11月获得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资格,按照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要求,经过三年创建工作,探索出一了条行之有效的叙州经验,形成了有创新特色的叙州做法,打造了可具推广的叙州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宜宾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叙州区是宜宾市的中心城区,全区辖17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2571平方公里,人口101万。历史悠久,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种茶史、4000多年酿酒史,是南丝绸之路的陆路起点。人文荟萃,涌现出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近代工人运动领袖刘华、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川南农王郑佑之、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等历史文化名人。文旅资源丰富,长江首城都市旅游、越溪河世界樟海、天宫山千年茶海、石城山古镇驿道、陈塘关南广古镇“五张文化旅游名片”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各方宾客。
宜宾市叙州区自获得创建资格以来,围绕《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标准》9大部分、33项、62个重点任务抓实创建、合力攻坚,确定的目标总体实现,公共文化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作用持续彰显,公共文化服务自身的综合实力、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对创新的引领力和在周边兄弟县区的竞争力、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政府主导,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从叙州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学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城乡基本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区级场馆实现提档升级,投资2.7亿元的文化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区文化馆从二级馆升格一级馆已经申报待批,区图书馆三级升二级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区博物馆、城市记忆馆、文创产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茶酒文化体验中心等进入展陈实施阶段。市图书馆、酒都剧场坐落于叙州区并实现市区共享。建成文化馆分馆27个、图书馆分馆24个、特色文化广场7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个(含7个分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69个。叙州区文化旅游云平台开始试运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部达标。二是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媒体融合,完成电视高清信号改造、融媒体指挥平台等设施建设,推进电视户户通,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区文广旅游局荣获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先进单位。三是加强特殊群体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叙州区文化扶贫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叙州区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工作机制》,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贫困户等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7个、农民夜校297个、农民工驿站72个。为61个贫困村新建标准化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固定电影放映室等文化设施。
坚持正确导向,高水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准确把握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打造叙州文化品牌。一是精心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开展“金江大舞台”“油樟之春”“百村春晚”“龙狮舞新春”“文艺轻骑兵进社区进企业”“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百村春晚凝民心、文化惠民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文旅扶贫典型案例”。二是精心打造高水准文化精品。成立宜宾话剧团。创作《赵一曼》《赵一曼在宜宾》《荔枝红了》《雾中灯塔》等精品话剧。大型话剧《赵一曼》走进中央党校、首都剧场、人民大学等,并在全国巡演80场,荣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百校同演同看话剧《赵一曼》”获评四川省十大文化事件之首,被宜宾市委列为建党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文艺精品巡演剧目。话剧《雾中灯塔》列入省文旅厅2020年艺术创作重点项目,获得四川省艺术基金扶持,被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列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将在北京、成都等地展演。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列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18处、非遗12项,永乐古窖文化产业园被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孵化基地”。
坚持社会参与,高效能整合公共文化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培育引导健康的群众文化消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一是探索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百村春晚”“《赵一曼在宜宾》进乡村进校园”获评四川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支持影视、动漫、视觉艺术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网络大电影《那朵花的名字叫白兰》荣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一等奖,方言扶贫剧《油樟村的克莉丝汀娜》在四川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二是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组建文化旅游协会,选派120名优秀文化志愿干部到乡镇、贫困村担任文化志愿辅导员,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叙州区南岸街道金鱼社区为范本,设计了《牵手社会力量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叙州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与培育的机制建设研究》课题。在今年3月底四川省文旅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中,叙州区课题设计获得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该课题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发展文化社会组织,增强公关文化服务供给单位的“造血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效能,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叙州模式。为确保课题设计落地落实,徐州区投入300万元,为社区配备钢琴、古筝、绘本机、有声书墙等器材。投资100万招募具备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培训的博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从今年4月起,在叙州区主城区为30个社区居民常态化开展舞蹈、器乐、合唱、走秀、书法、阅读、培训、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200余场次。下一步还将推广到全区各乡镇社区,明年向全市推广。三是推动科技与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创新现代传播方式。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建成叙州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云平台,集成信息展示、交互服务、智慧监管、预约预定等功能,打造指尖上的一站式文旅服务云平台。
坚持制度创新,高起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立足叙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支撑。出台《关于加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叙州区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等制度文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科学细化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纳入乡镇(街道)、部门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邀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开展绩效评估。定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督导检查。二是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在全区17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农民文化理事会,整合基层文艺骨干、文化爱好者、演艺团体等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时政宣传、创作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机制。叙州区课题设计主要围绕解决叙州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数量与质量不匹配、培育与引导不充分、特色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成了6个机制: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扶持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运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绩效考核与惩戒激励机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暂行办法。
坚持多元投入,高标准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区委、区政府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投入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自2019年以来,每年整合资金5000万元以上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逐年增加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直接投入。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两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文旅云平台、应急广播、宜宾东楼、一曼剧场、罗哲文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拟投入3.18亿打造南岸东区文化综合体,拟投入3000万元建设“幸福宜宾”城乡文化提升工程(城市书房、老旧小区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展陈等)。二是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投入。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住建、国土等多部门资金,投入1.5亿元以上用于幸福公社农耕文化园、郑佑之故居红色文化园、蟠龙书院文化园、大塔荔枝文化园、横江古镇文旅融合示范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引入民间资金加大投入。引进华侨城、万达、绿地等大型企业,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文旅业态。华侨城长江文化旅游特色街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19亿元,已完成投入52.24亿元;绿地叙州区高铁站智慧旅游集散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12.81亿元,已完成投入12.42亿元。正在引进华南文旅集团,拟投资27亿元实施“长江首岸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高品质连片连线打造陈塘关古镇、宜宾东楼、七星山、长江公园、凤凰溪等文旅项目。
宜宾市叙州区创建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制度性成果,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叙州区示范县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下阶段,叙州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抓实整改工作,确保管理再提升、服务再提升,进一步突出特色、提炼经验、探索推广叙州模式,为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树立标杆!
(图文提供:宜宾市叙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