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温暖送抵雪山哨卡

   2021-07-06

巍巍雪山,风起云涌。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是这支队伍的使命必达之处。

学员在在高山云海前深情歌唱

军事文化向战而生,亦向战而行。在全党全军喜迎我们伟大的党百年华诞之际,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结合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组建以研究生学员为主体的教学小分队,在院长张启超少将的带领下,赴西藏林芝、山南地区一线边防部队,开展了为期20天的“边防行”慰问演出和调研采风实践教学活动。

千里进藏学战用史,以文化人践行使命

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的营门内,镌刻着“站在最前线”五个红字的巨石巍然矗立、格外夺目。

地处藏东南边陲的墨脱,夏季暴雨、泥石流频发,冬季冰雪封锁,每年有八、九个月与世隔绝。在2013年墨脱公路实现季节性通车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雪域孤岛”。为了给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送去文化温暖,该院将今年实践教学时间由往年的8月份调整到5月。

新时代部队练兵备战热情高涨之际,正是文艺需要发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之时。为此,小分队紧紧围绕遂行战时文化工作任务,对接边防部队实际。基层官兵练兵备战的战位驻扎到哪里,文化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与战友互致敬礼

进藏期间,小分队连续翻越平均海拔5000米的色季拉山、米拉山、恰拉山,一路跋山涉水深入边防一线。他们来到班排哨所、登上执勤点位与官兵同一哨位执勤、同一队列唱歌、同一桌上吃饭,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开展演出服务。

此次“边防行”累计行程8299公里,慰问演出41场次,演出总时长超过2300分钟,服务驻地官兵、家属及群众3000余人。

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

为了让演出更加贴近边防部队官兵实际需求,小分队在训练间隙深入班排,与官兵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官兵的喜好,聆听他们讲述动人心魄的戍边故事,为每个点位、每个哨所量身定制专属节目单。

在某连临时营地演出

小分队坚持把戍边故事搬上舞台、把戍边心声唱进歌里。在演出的节目中,既有《英雄赞歌》《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等官兵耳熟能详的旋律,又有《清澈的爱》《请放心吧!祖国》《战歌为胜利唱响》等取材于边防官兵生活、歌颂戍边官兵战斗精神的原创作品。“这首歌唱的就是我们,直到演出结束了,我的脑海里一直回荡起那首歌。”一名边防战士现场评价到。

学员为战友献上哈达

在某连队带来藏族舞《祝福》

“作为军队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舞台不在璀璨的大剧院,而在官兵身边”。一路上,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小分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用心用情为兵服务、传播强军文化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高山云海前,在帐篷哨所中,小分队通过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生动实践,感悟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践行为兵服务的初心使命。

主持人与官兵互动交流

在崇尚英雄情怀中笃定传承之志

慰问演出之余,小分队借助驻地“张福林班”“地东‘红色边防站’” “墨脱戍边模范营”等红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课题搬到边防一线。

学员在哨所演唱《战士为国守安详》

在山高崖陡的藏南雄关,小分队专程到“将军崖”,向革命英烈张贵荣致敬,让大家在触摸历史中感受这片热土孕育的“老西藏精神”的革命温度。

“纵使上千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请把我们的誓言带回北京!”在结束墨脱的演出后,某边防团政治工作处副主任范永乐激动地说道。

为官兵带来欢乐

言犹在耳,使命催征。边防官兵如同格桑花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的家国情怀宛如一颗种子,在小分队队员们的心中落地生根,为队员们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兵味、有战味的精品力作积聚了灵感源泉和澎湃力量。

学员在位于密林中的前哨排演唱《五星红旗》

这是该院“边防行”小分队第二次来到西藏军区,也是开展此项活动的第8个年头。8年来,这支小分队总行程超9万公里,在祖国的边防线上留下广大师生为兵服务、向战而行的真情足迹。他们将继续把强军文化的最新成果带到祖国的边防一线,用更振奋的精神、更强大的动力,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肩负起文化强军的重任。

(图片由王晨光、汪璨拍摄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