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笑”是人类独特的表情,是除了说话外,人的第二种交流方式。笑容,可以说是这世上最有魔力的东西。泰戈尔曾说过:“当一个人微笑时,世界便会爱上他。”
笑有很多种,微笑、憨笑、偷笑、苦笑、假笑……其实,会“笑”的不止人类,文物也会“微笑”。在中外各大博物馆中还有很多带有“笑”元素的文物,有的浅笑,有的大笑,有的憨笑,将遥远年代的快乐情绪传递给走进博物馆的每一个观众。
咧嘴大笑:亚醜钺
亚醜钺是什么?它是一件商后期的青铜兵器,是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亚醜钺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
这件文物看起来之所以像是在笑,其实是因为古人在铸造此类型文物时,特意将人脸的器官铸造上去,而嘴一般会被铸造成“微笑形”。事实上,这也不是微笑,毕竟这是一种象征权力的文物,文物表面的狰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审美观不一样的现代人看起来像极了“微笑”。
有意义的笑:人面纹瓦当
几十年来,大量六朝人面纹瓦当在南京新街口、大行宫、张府园、清凉山等地区出土,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处。和真实的人脸一样,人面纹瓦当也是千人千面,极其生动丰富,犹如现代人熟悉的“QQ表情”。
人面纹瓦当来自六朝的第一个时代——东吴。它们为什么表情如此丰富,在六朝考古界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专家介绍,孙吴时期,都城建业(南京)屡次发生火灾,毁物伤人,破坏性极大。时人将建筑瓦当设计成人面样式,对脸部圆颊作了夸张处理,显示了这些瓦当并非普通的人面,而很可能是具有灭火之术的神灵。专家推测,人面纹瓦当包含喜怒哀乐等丰富表情,是为了表现神灵的威力,寄托着东吴人镇火祛灾、厌胜避邪的观念。
灿然一笑:东汉时期的“庖厨俑”
瓦当会“笑”,陶俑也会“笑”。在南京博物院,东汉“庖厨俑”为东汉时期的陶瓷器。此展品该俑头戴卷云冠,身着两层深衣,右衽束腰,曲裾窄袖,袖口上卷,舒心跪坐。一案置于膝前,案上清晰可见一鱼。俑左手按鱼头,右手执刀,满脸堆笑,表情生动活泼。在汉代文物中,鱼的形象并不鲜见,或见诸庖厨,或见诸陶田,或独立出现。
六朝陶俑
六朝武士俑
各种类型的笑容也出现在六朝陶俑上。在南京博物院和六朝博物馆,有很多微笑着的武士俑、仕女俑、侍卫俑。这些陶俑虽然来自墓葬,面部表情却并不悲戚,但它们用生动地表情和丰富的服饰,透露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细节。
笑得最好看:击鼓说唱俑
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全部面带笑容。击鼓说唱俑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这座说唱俑眯着眼睛,张嘴嬉笑,表演动作挥放自如,诙谐活泼,让人联想到他是否正在表演故事的高潮。因为造型古朴,憨态可掬,被人们戏称为“国宝中当之无愧的网红”。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
如果说说唱俑的眉开眼笑、开怀大笑还是工作性质使然,但各种劳作俑、仕女俑、舞乐俑等不同社会分工的陶俑仍然笑容满面,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区域性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质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集体微笑的风格,目前仅见于巴蜀地区出土的陶俑。
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还没有见过严肃的或者怒目、沮丧等消极表情的,这反映出当时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非常不错,幸福感很强。即使是说唱艺人,也不见卑微者的怯懦和身体有缺陷的悲观,反而笑出了一种源自内心的豁达。
带着浅浅微笑的:“剁手俑”
即便“剁手”了,也要保持微笑。六朝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南朝仪仗俑(也有学者认为是侍卫俑),两只手掌缺失,手臂上只有两只孔洞,但嘴角还是带着浅浅的微笑。
这件陶俑是东晋时期的,当时流行这样一种陶俑制作方法:陶俑身体大部分用陶土烧制,只留下双手末端两个洞洞。工匠用木头雕两只手,放进两个洞洞里安装上。陶俑的手中还有木制的道具,可能是兵器,可能是日用品。经历千年沧桑,木手和手中的道具早已朽烂光了,给后人“剁手俑”的错觉。
喜上眉梢的笑:陶扛锹男俑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陶扛锹男俑,高高的鼻梁、憨憨的微笑。关键是他竖起两个大拇指放在胸前,仿佛在说“我就是这个博物馆里最靓的崽!”
你被这些文物的“笑”治愈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