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 | 被誉为“彩陶之王”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是什么?

   2021-10-01

马家窑文化以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000多年,它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彩陶器型丰富多样,图案绚丽多姿。

漩涡纹彩陶四系罐为国家一级文物,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作品。瓮高46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其中花卉纹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花卉纹相近,说明马家窑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彩陶王”通体共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说明当时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有学者认为,每组旋涡纹各以同心圆为主体,尾随大弧线纹,构成后浪推前浪的卷浪式。三角空间处又补以同心圆纹。上面画变形鸟纹,鸟即凤凰;下面画多足爬虫纹,虫即龙,用于配合凤,以示龙凤兴风作浪。

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日渐衰落,而甘青地区的彩陶文化却日趋发达,其中以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比较经典的图案为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旋涡纹等,并有大量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动物纹样。此时的彩陶制作早已专业化,有专门的制陶工匠,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密集的窑场以及研磨颜料用的石板、分格的调色陶碟和颜料等绘画工具。此罐形体高大,施彩艳丽,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自然,动感充盈,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彩陶王”是原始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旋涡纹的绘制,说明先民们对于水流旋转运动的认识,也表明先民在不断地探索旋转的原理,由此又产生一连串玄想,小至一个旋涡的运动,大至天象的旋转,最后构成宇宙本体的旋转,而又抽象化为“太极”。

马家窑彩陶是远古时期的彩陶旗帜,也是图画的“史记”。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让马家窑彩陶更多了几分优雅之感。

马家窑文化在早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5000年不中断,除了自身有强大传统外,还在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交往融合。马家窑文化经新疆传至中亚,源自中国的粟黍也随之向西传播。中亚的锯齿纹等纹饰出现在马家窑彩陶上,来自西方的绵羊、黄牛最早也是在马家窑文化的区域中发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