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是河南很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以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豫剧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有167个,是21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鼎盛时期,全国专业的豫剧团有300多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的剧目资源也相当丰富,光是传统剧目就有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牧羊卷》《铡郭槐》《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多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虎美玲是豫剧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豫剧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的学生。多年来专注在豫剧表演和传承工作上。我们听到的《花木兰》《大祭桩》同为虎美玲的代表作,几十年来,已经演出近2000场,获奖无数,无论在剧场还是乡村,国内还是国外,都收到无数好评和赞颂。
谈及为何会与豫剧结缘,虎美玲表示,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姥姥去听戏、看戏,那个时候的她才2岁多,是舞台上的演员们触动了她。“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演唱,传递出来的感人故事和美丽的声音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一粒热爱戏曲、长大也要当演员的种子便种在了虎美玲的心中。
虎美玲说:“我7岁上学的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只有广播和高音喇叭。在上学的路上,经常会从那高音喇叭里传出像常香玉大师他们这些老前辈们的唱段。一听到他们的唱段,我就感觉这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往往是听得如痴如醉,什么都忘了。我那个时候就有一个梦,啥时候我也能像常香玉老师那样在那喇叭里为大家演唱。12岁那年,郑州市郊区戏校要招生学员,我的班主任带着我们全校的十几个热爱戏曲的小朋友一起去参加考试,有幸的是我考上了戏校。”
2000年,应新加坡华乐团邀请,虎美玲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首开豫剧与国外大型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的先河。虎美玲回忆说:“当时我唱的段子有常派的代表作:《花木兰》《大祭桩》,还有豫剧版的《红灯记》。通过两场的演出,剧场效果非常好,使我感觉到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传播宣传我们的豫剧非常好,非常的新颖。也使那些不太了解我们豫剧的观众看了之后,对我们豫剧有所了解。”从12岁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虎美玲表示,她就围绕着一个舞台,围绕着她的一个梦,就做了一件事:学戏、唱戏、传戏。
豫剧,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华夏文化的魅力。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也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速缩减,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几近失传。
2021年4月,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河南省豫剧名家面对面启动仪式暨工作座谈会”中提到:目前,河南省豫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0位,其中有3位已经去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8位,年龄都超过了55岁。虽然现在也有很多青年豫剧艺术家,但豫剧的传承还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多的新生力量。尤其需要把豫剧推广到青少年群体中,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豫剧的艺术之美。如此豫剧的传承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音频/图片来自于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