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
山歌号子小调,小桥流水人家。上海青浦、崇明、松江、金山等地的田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喝,杨浦的码头号子雄浑有力,新编的民歌小调甜美细腻,曾经过文人润饰的明清小曲跨越时光展现原生态世俗生活……
日前,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在江南水乡古镇青浦朱家角举行。展演撷取了十二首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民歌展示给广大市民,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感受到江南民歌之美。
当晚的展演节目均来自于今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启动的上海江南民歌大赛参赛作品。经过报名、预赛,决赛几番角逐,决赛现场,上海十六个区共带来了40多首“看家”民歌献给观众。最终,《绿岛四季歌》《问花名》《姑苏风光》《码头工人来四方》《吃吃浦东老八样》《十二月花名》《阿婆茶》《救枯苗》《摇一橹过一浜》《啥鸟飞来节节高》10首歌曲获得“最江南”演绎奖。
几千年来,从《国风》对民歌的采集开始,民歌口传心授、不绝于耳。民歌是母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承载着一地乡愁。它和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日常审美趣味、日常情感表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海民歌分为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吟唱调等,它不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强烈的风格,它的歌词生动、诙谐,语气婉转、含蓄,富有情趣,细腻平朴,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极具感染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日益丰富,原生态民歌在上海逐渐衰落,特别在年轻人中间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作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虽然文化相对多元化,民歌如今却在上海都市文化中尚处于较边缘的地位。
如何更多地去发掘、去保护、去发展民歌,留住我们的乡愁?近年来,上海各区都在不断努力着。此次赛事推进过程中,16个区也对本地域民歌进行了梳理,“除了吟唱调外,其他的种类均在这一方舞台得到了亮相。”
“啥格花开在床当中?被单花开在床当中。”“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在朱家角古镇的茶楼上摇一把扇子,喝着茶,嚼着青豆点心听着河岸飘来的田山歌,流水潺潺,岸边灯火忽隐忽现。将时间、地点、空间、人物四要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田山歌传承基地,这是青浦区率先提出的。
江南民歌在青浦有着深厚的底蕴,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青浦拥有练塘、赵巷、朱家角、金泽四个田山歌的传承基地,除赵巷外其他三个都是历史文化名镇。
“我们经过田野普查时发现这几个地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得比较好。于是建立了传承基地,保持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空间,形成活态传承链。”青浦区“李维红非遗创新传承工作室”主持人李维红如是说。
这四个传承基地各有特色,做法不一。其中,朱家角镇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与田歌的传承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民歌创新之路。朱家角文体中心主任钟建军介绍,以前当地有一批70至90岁的阿婆唱田山歌,现在镇里培养了一批更年轻的妇女来传唱田山歌。“这些妇女以前都学唱过戏曲,如今学唱起民歌来更加驾轻就熟。此次参赛作品《阿婆茶》就是结合水乡特色非遗项目创作的情景表演唱,摇一把扇子、喝着茶、嚼着青豆和点心,唱着歌……”此外,朱家角镇还有一支田(山)歌的创作团队,他们不仅自己创作歌曲,还将田(山)歌送入校园。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作品创作,这些带有田(山)歌、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走进市级平台、进博会、亚信峰会甚至去到韩国参与了交流演出,受到观众喜爱。近年来,他们还集中力量首创了大型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与其他几个田(山)歌传承基地一起,将原生态田山歌的唱词记录下来,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词集,并将九位传承人的唱腔录成视频,以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将田(山)歌音乐保存在潼南张巷村的青浦文史馆。
“在田山歌鼎盛时期,青浦每个村每个乡都有自己的田山歌队伍。农忙时节,在稻田里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李维红讲起时略带激动。为了让田山歌在当下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青浦区还曾尝试以阿卡贝拉形式来演唱田山歌,也尝试过创排田山歌舞台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好田山歌就是就是保护好我们江南传统文化的基底。田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根之所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性也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歌。崇明山歌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虽然同具有江南民歌特征,但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崇明山歌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兼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次崇明区带来的是一首由黄琴、王媛慧母女创作的《绿岛四季歌》。王媛慧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到崇明后,她对崇明的人文风情以及崇明的山歌很感兴趣,便深入研究了《崇明山歌集》上所记的谱子和音频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评弹元素,配合崇明生态岛的定位进行创作。她还与崇明山歌的传承人张顺法进行过交流请教。
不久前东方卫视中秋晚会上龚琳娜演唱的《山歌潮唱》,(改编自崇明山歌《五更鸡鸣鹁鸪啼》,又名《潮水娘娘》)惊艳了观众,展演上崇明山歌传承人张顺法为大家带来了“原版”《五更鸡鸣鹁鸪啼》。民歌依托于方言,而且没有谱子,因此传承上更具难度。为此,70岁的张顺法多年来一直在崇明乡镇文体中心及各中小学进行巡演、教学,“只为能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李媛慧则表示正在参与一个华师大的课题,准备将崇明山歌翻译成外语传播到国外去。
“码头工人来四方耶,号子自有南北腔,那里号子最好听哟,比比来唱唱哟,比比来唱一唱哟。嗨咗 嗨咗 嗨咗……”现场,一曲铿锵有力的《码头工人来四方》“震”住了观众,它所呈现的顽强勃发的生命力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是来自杨浦区平凉街道的“专业唱号子四人组”,由平均年龄76岁的四位退休工人、工程师组成。这首歌是2009年杨浦区文化馆为迎接世博会创作的情景剧《码头号子》中的一段。上海的码头工人来自四面八方,苏北帮、上海帮、湖北帮、宁波帮几个地方的人比较多,这一段就描写的码头工人聚在一起唱号子比赛。决赛中,这首代表上海开埠以来最经典的声音的劳动者之歌力压群音,获得了第一名。据《码头工人来四方》的演唱者王福林介绍,这首歌是由作曲家侯小声作曲,侯小声多年前曾走访上海码头,组织老码头工人唱歌记谱,为码头号子留下宝贵的资料。如今王福林他们“四人组”每年都会配合区里录制码头号子,保存在光盘。他们还在社区教其他人学唱码头号子。
在保留住民歌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是目前民歌保护传承的一个有力手段。此次,松江区新浜镇田山歌队带来的就是一首创作民歌《摇一橹来过一浜》。不要小看这首歌,它上过央视,进过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浜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陈叶萍介绍,镇里成立了好几支田山歌队,老年人、青年人的队伍都有,这次镇里派了老中青组合参演,希望得到更多人喜爱。2018年镇里还成立了荷乡创作室,成员全都是农民,他们自己作词外请老师帮忙作曲或教授,进行小品、表演唱和田山歌等的创作。他们将田山歌送进社区进商圈,并在校园里进行传授。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Susie”童声合唱团应邀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第十届世界和平合唱节。闭幕式上,一曲田山歌《摇一橹过一浜》在金色大厅唱响,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而金山区在田山歌传承上则采取编排《田山歌》教材,作为中小幼学校开设田山歌演唱课的课本,并建立项目专题数据库和项目档案陈列馆等。据悉,目前金山区已在学校建立了学唱班和合唱队,在社区和村里建立田山歌队;针对年轻人,金山区还在尝试田山歌加摇滚的形式进行混搭创作。
上海江南民歌大赛将民歌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之中,引发深思。音乐制作人彭程看了民歌大赛心潮澎湃,“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我们对传统音乐的责任在哪里,我们是否太过于依赖西方音乐体系,而忽略了自身最重要的东西,忘记了流在我们身体内的中华民族血液。”他也呼吁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为新民歌打开一条宽广的大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民歌开始回暖。专家们也认为,大赛中虽然一些流行音乐与民歌结合的作品也富有新意,但不少新编民歌和创作民歌的创作还亟待进一步改进。大赛评委,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树荟认为上海民歌要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中有一席之地需要更多人关注、研究、演唱和宣传,“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还需要继续,除此之外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作曲家、演唱者田野采风,创编和演绎更多新民歌,演唱者要了解歌曲产生的环境、作曲家的意图、了解民歌精神表达的艺术趣味,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触及作品的灵魂。”民歌大多用方言演唱,与地方方言密切相关,因此也需要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彭程说,“提起江南(上海)民歌,大家就只知道《茉莉花》,这说明我们与媒体大众的融合还不够。我期待未来出现在中国乐坛和媒体的民歌,从词曲到演唱都是有着清晰的中国传统符号。”
据悉,本次大赛由上海青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音乐非遗保护与研究中心协办。主办方将持续举办江南民歌大赛,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将民歌大赛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文中图片为展演活动现场,黄艺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