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舞剧《到那时》剧照(资料图)
近日,有幸观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舞剧《到那时》,整个观剧过程不仅是感受舞蹈艺术之美的过程,也是感悟时代变化心灵激荡的过程,深深陶醉,回味无穷,深感这是不可多得的舞剧佳作。
从主题来看,可谓契合时代特征,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本剧恰恰契合了这一点。它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为大背景,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描写了普通的两代人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奋进的故事。它以十年为一个板块,分四个板块进行描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服装加工和电子元件生产,到很多人出国深造、人们用微信交流,每个板块都具有那个时代富有代表性的物件或场景,而且融入了汶川地震、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可以说艺术再现了四十年间时代变更,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变革,展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传达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可谓立时代之潮头、感应时代变化,发时代之先声。
从剧情来看,可谓引人入胜、感人至深。该剧通篇没有高大全的说教,只是用朴实的叙事来记录时代、讴歌人民,从爱情、亲情、事业多视角呈现着两代人的人生经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丰富,跌宕起伏,既能引发人的共鸣,又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从人物的塑造来看,可谓都很成功,形象丰满,都可圈可点。父亲正直干练,年轻时充满干劲,不畏挫折,中年时忙于事业,疏忽妻儿,妻子去世后悲痛欲绝,对妻儿充满爱与愧疚,伤心之余继续奋斗,再攀事业高峰,又充满社会责任感,但是一直得不到儿子的谅解。妻子少女时美丽娇羞,婚后勤劳贤淑,对丈夫和儿子尽力照顾,充满浓浓爱意,最后因病逝去,又恋恋不舍。儿子由几岁的孩童写到海外求学创业的成长经历,童年的纯真、少年的莽撞、青年的阳光和上进。女友纯真善良,热情大方,热爱公益,通情达理。这些角色都具有代表性,很多人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者亲人朋友的影子。在剧中,父亲和妻子、母亲和儿子、父亲和儿子、儿子和女友等等多对关系交错迭进,显得层次丰富,跌宕起伏,特别是父子关系由亲热到生疏、到儿子心生愤恨到最后的和解,推动着剧情步步深入。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即父亲的合伙人,使剧情显得更加丰满。
从舞蹈编排来看,可谓亮点频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双人舞的每一段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反映时代两段恋爱的双人舞处理得特别细腻,体现了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父辈的恋爱是含蓄渐热的,年青一代的恋爱是大胆而热切的,不论哪种风格,都美轮美奂,传递着爱情的美好,令人陶醉。母子情深的几个片段让人感到亲切又为之动容。三人舞四人舞更是引人入胜,动作细腻且有新意,每个角色沉浸在不同的情绪里,或满怀眷恋,或充满怨恨,或急切地想撮合父子和好,或带着不舍和祝福。几个人之间用不同的动作表达着情感,彼此之间又有互动,几个人的动作交错就仿佛歌剧里的多人咏叹,层次丰富,特别是一家人人手相连成心的画面令人感动,引发强烈共鸣。群舞场面宏大,反映了车间劳作、抗震、抗疫、创业等多个场景、多种情节,而且其动作不是整齐划一、简单地重复,而是由多个演员用不同的动作展现,整个舞台显得生动而富有内涵,拓展了表现的空间,让观众甚至出现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的感觉。特别是作为时代更迭象征意义的群舞节奏感强又富有变化,动作也做了精心设计,有跌倒再爬起奋进的,有勇往直前的,舞蹈语汇特别丰富,而且每次反映时代变更的动作都不同,甚至同一段落里不同批次走过舞台的也富有变化。
此外,本剧的音乐也特别值得赞叹,可以说与剧情对接得严丝合缝,相得益彰,激越时就像时光在叩问,让人血脉贲张,柔和时又令人心旷神怡。舞美灯光也用得好,特别是浪花翻卷层层叠叠滚滚向前的场景象征意义明显,背景与电子屏信息量大,呼应了舞台。
总体来说,深感其剧情、舞蹈、音乐和舞美珠联璧合,没想到舞剧的现实题材能有这样的表现力!
赞叹之余,也感该剧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关于舞蹈动作,父亲年轻时从事工作的动作还是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观众费心地去猜测。汶川地震时老师和学生被砸后,抬着道具在舞台上跑,很难说得通。关于道具设计,有几处不是特别合情合理,比如家的场景摆设基本没变,总是那样的柜子、那样的灯,会令人感觉时光永驻,儿子回国时的手提包,也不太符合时代特征,可以做适当调整。相信经过创作者的努力,这个剧目会成为一部留得住、叫得响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