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0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位于大西山脚下和永定河流域,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在国家“文旅融合”的语境下,如何将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进而生发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以政策为指导,以文化为抓手,以山水为依托,以特色为突破口,打造一个集文化、观光、娱乐、采摘和食宿等为一条龙的“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
缘起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二者的合并展现出国家对文化和旅游融合、推进文旅新业态发展的高度重视。随后文旅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实施计划。这对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大有好处。
文化和旅游部的创建,绝不意味着文化和旅游就自然地融合了,也不说明新的文旅业态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它需要一个渐进的交流与融合过程,尤其需要基层文旅单位的实践与探索。这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日前,笔者应邀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的师生等一起,参访了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及相关文化机构和设施、文旅景区,并与镇领导和文旅办人员进行座谈;同时,还对该镇所辖及延伸区域的相关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题为《关于打造“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的思考》的考察报告,现综述如下。
打造“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的总体思路
苏家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大西山)脚下,是北京永定河文化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区在海淀区北部的交汇处,又处在城乡结合部地带;是北京地区集“山、水、林、田、湖、泉”等资源于一体的区域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块文旅融合的“天然试验田”。有鉴于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和时机,将其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文旅融合模范基地”。总体构想如下:
(一)以方针政策为指导,找准苏家坨文旅融合的前进方向。
进入新世纪,尤其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尤其重视文化暨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即“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他把文化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于2018年3月17日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将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创建新的文化和旅游部。此后,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等文件。打造“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要以中央的文件精神为指针,遵循文旅部的“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开展文化旅游及相关活动,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以文化艺术为抓手,做好苏家坨文旅融合大文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翅膀。任何地方的旅游,要想长期得到发展,并具有稳定性和趣味性,都离不开文化,即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行业中,谁能够抓住文化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谁就能够胜出。否则,光靠天然景观,仅仅打自然牌,资源终将耗尽,旅游也会日渐衰退。
苏家坨地处北京城。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苏家坨所在区——海淀区,是教育、科研、文化的中心,拥有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还拥有中关村这样的高科技重镇;更主要的是:苏家坨区本身就有诸多文化遗产,例如大觉寺、龙泉寺、北魏太和造像、黄普院、醇亲王墓、妙峰山古香道、辽代高僧院;还有民国时期名人李石曾石像和大藏书家傅增湘的遗迹等,中国佛学院也在此地。更有甚者,法国医生、国际友好人士贝熙业的贝家花园位于苏家坨的小山上,成为该地区的一道靓丽风景。据统计,苏家坨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就多达82处[2]。所有这一切,均为打造“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以名山秀水为依托,促进苏家坨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形成。
苏家坨所在区域,背靠大西山、面朝永定河,拥有风景秀美的妙峰山、阳台山、凤凰岭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为旅游者登山揽胜,提供了优越条件。
这里水资源丰富。苏家坨所在区域集河流、泉水、湖泊于一身。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太阳就照到了永定河之上游的——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里更是艳阳高照(《艳阳天》)。这里的人们行走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这些均是海淀区暨苏家坨镇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底蕴。
回到苏家坨区域的水。这里有历史名泉:大觉寺泉、金山泉、香水泉;有永定河的支流高梁河(南沙河)、北安河等;苏家坨还流淌着珍贵的人工河——京密引水渠;站在西山远眺,人民还可以望见世界著名的大运河。
这里还有湖泊:稻香湖;稍远一点的还有颐和园昆明湖和圆明园的人工湖等。所有这些河、泉、湖,都是苏家坨文旅融合基地的依托,成为苏家坨的旅游的财富。
(四)以主要特色为突破口,将苏家坨文旅融合产品推向世界。
苏家坨最突出的特色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国际友人贝熙业的事迹和贝家花园。这是独一无二的苏家坨区文物遗产。早年间来华行医的法国医生贝熙业(Jean Jerome Augustin Bussiere),于1872年出生于法国,于1913年来到中国天津行医,不久后即来到北京。在中国行医长达41年。期间,他给无数中国人治病,上到“皇帝”袁世凯,下到平民百姓;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他还应蔡元培先生之邀作为北大校医,曾经给北大图书馆馆员毛润之先生医治脚疾。更有甚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运送药品。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法国的演讲中称赞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3]……”
我们应对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进行开发,再开发,使贝熙业的光辉业绩大白于天下,让这份友谊和文化遗产服务于我国外交大局。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发掘利用此资源:首先,在现有话剧的基础上,打造一台《贝熙业》音乐剧[4],或改编成电影,对外公演/发行放映。其次,举办《中国的国际友人座谈会》,邀请贝熙业家属和曾经支持过中国革命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及其家属代表,来华参加座谈会[5]。例如邀请加拿大白求恩的亲友代表,印度柯棣华的亲友代表,新西兰路易·艾黎的亲友代表,犹太友人罗生特、美国友人阳早和寒春亲友代表,还有马海德、夏皮罗、大卫·克鲁克等一大批国际友人的亲友代表来华座谈(有些人就在中国),共叙中外友宜,传承友好,服务外交大局(会议主旨、主题、规模等另议)。第三,举办《贝熙业事迹展览》。第四,开设“贝熙业咖啡屋”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巧加利用贝熙业这一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为我国外交大局服务,为打造“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服务。
在以上基础上,力争打造一条集文化、观光、娱乐、采摘、餐饮和住宿等一条龙的“文旅融合产业链”。
目标游客及其它
“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要面向中等收入家庭;要在“文化”二字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
(一)面向青少年学生及其家庭。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预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家庭,利用假期和周末到名山秀水间旅游,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成长。要让游客逐渐认识到:到“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是学生周末和加强理想的去处。
(二)面向国家机关和企事业等的退休人员。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会越发凸显。老年退休人员会到山间短期旅游,住一两个晚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人会日渐增多。这些人是难得的游客,要为他们提供优质而满意的文化旅游服务。
(三)面向京津冀地区及全国的普通游客,为其提供高效、优质、良好的文旅服务。
--------------------------------------------------------------------------------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抓住并利用历史给予的机会,为我国外交大局服务,为“文旅融合”服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上,要突破惯性思维定式,要敢想、敢做、敢于实践。相信苏家坨及海淀区有足够的智慧、能力、财力和物力,在不远的将来打造一个国家级别的“苏家坨文旅融合模范基地”。
--------------------------------------------------------------------------------
[1] 详见2014年3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贵州日报》,2014年3月10日。
[2] 详见《阳台胜迹·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文物》序言,苏家坨镇人民政府 编著,主编:范维、张文大,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
[3] 详见《贝熙业传奇》,张伟 贺洁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第2页。
[4] 可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5] 可由苏家坨镇发起,北京市和文旅部主办,海淀区具体承办;申请国家艺术基金中的对外文化交流基金部分。
(作者系原文化部驻外文化参赞、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