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 广西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

   2021-12-15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近年来,广西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总要求,充分发挥文旅行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

乡村旅游打造市场“引擎” 拉动乡村产业兴旺

地处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大石山区的五村镇巴某村,气候温凉,自然环境优美,发展生态乡村旅游资源及优势明显。巴某村始终围绕产业支撑旅游、旅游促进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乡村旅游。

巴某村

巴某村乡村旅游区由旅游企业运营,并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创建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旅联体,实施乡村旅游民居改民宿项目,同时引进企业发展养殖等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实现了产业联动。民宿实行年底保底分红模式,每户每年民宿收入不低于1.2万元,为巴某村8个自然屯区群众增加了稳定收入。同时,巴某村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发展目标,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村史馆、民宿改造、桃李景观园、花海栈道、上山观景平台、景观桥、花溪地、汽车露营地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底,巴某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建设率先走在全区乡村前列,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选编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近年来,广西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按照“统筹区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实现一村一主题”的发展思路,广西各地充分挖掘山水田园、民族民俗、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差异化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

在开展文旅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村逐渐探索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景区+农家”“企业带动+村寨联盟”“能人+农户”等合作模式,为加快培育集体经济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四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660家,共有40个村和3个镇(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获得国家支持。

产业融合构建经济“杠杆” 撬动乡村发展活力

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乡村供给侧结构,激发消费侧潜力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广西大力拓展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用文旅项目将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延伸产业链,促成新业态、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每年超过10万名“候鸟人”前往巴马度假养生,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巴马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康养旅游胜地。

河池巴马

2017年,巴马以入选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为契机,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长寿人文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优势,积极推动旅游和大健康的融合发展。

巴马君澜赐福湖酒店

通过“文化旅游+大健康”发展模式,结合巴马自然奇观、实景演出、特色美食、文博游览、民俗体验、乡村野趣、非遗工艺、养生民宿等文旅元素,推动旅游业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旅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空间上从景区景点向全域转变;内容上从观光旅游向康养旅游转变。巴马3.6万名农民吃上了“文化旅游饭”,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南宁市马山县是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以来,马山积极将国际体育赛事与地方传统文化美食旅游节、公益活动以及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体育”的马山模式。

马山县小都百村 陆丽红 摄

近年来,马山连续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精英挑战赛和“环广西”等国际赛事,打造了“中国山马最美赛道”,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2600多名选手参赛,200多万中外游客到场观赛、旅游。特别是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试点项目落户马山县古零镇,迄今已开发攀岩线路201条,建成6所攀岩学校、6条登山栈道、60亩露营大草坪和1个攀岩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打造了以攀岩运动为核心,融合泛户外运动特色,集运动娱乐、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主题商业、教育培训、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古零镇核心区三甲屯及周边群众通过提供服务、销售农特产品、土地流转和参与旅游开发等方式直接获益。

公共服务筑牢文化“粮仓” 培育乡村内生动力

农村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总体任务的有力支撑。广西通过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非遗扶贫项目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内生动力。

近年来,广西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行政村覆盖率99.67%,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满足了农村群众“求技、求乐、求知”的文化需求。

凌云县玉洪乡岩佃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工作,推进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每年选派一批文化志愿者到对应的县乡开展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工作特长,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技能培训,受到群众好评。

各级文艺院团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乡村,挖掘民族文化题材,创作了100多部民族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惠民演出7万余场次,观众达4900多万人次,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逐年增长。

探索“非遗+扶贫”“工艺+就业”模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已有的非遗保护设施、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设立非遗扶贫工坊,以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培训帮助有意愿的县乡群众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激发内生动力,带动就业增收。

例如崇左市龙州县是列入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其充分挖掘边境地区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支持壮锦织绣等一批传承基础较好、生产规模较大、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通过公司负责设计、提供原材料和销售渠道,贫困户负责织壮锦的形式,实现非遗保护与群众致富双赢互利,贫困户年增收最高达7000多元。

龙州壮锦

柳州侗族刺绣、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积极探索“公司+刺绣村+传承人”的乡村振兴文旅模式。其中三江县同乐乡共有侗族刺绣市级以上传承人5人,该乡年均销售刺绣产品两万件,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贺州依托瑶族服饰、瑶绣等非遗资源,以步头镇黄石村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冬梅瑶绣为龙头,发展非遗创意产品,培育瑶族村落的文化造血功能。其瑶绣作品走向市场取得良好效益,首批200余件瑶族服饰绣品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定购。

(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