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12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各国智库和中国多家政府机构、智库单位、高等院校的200余名官员、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届论坛,围绕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新未来的各项议题,分享智慧、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俊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守望相助,合作同行,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更加密切,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广西期待与中外智库在进一步汇聚智慧共识的基础上,就建设高质量实施RCEP示范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深化抗疫合作等重点领域提出务实合作的智库方案,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黄俊华提到,“数字丝绸之路”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和人文交流的数字通路,正逐渐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数字桥梁。广西将禀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期待在数字规划实施、项目策划、专题研究、平台构建、经验共享等方面加强与中外智库交流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提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中国与东盟各国智库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对接各国战略、政策沟通、互联互通、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作用,聚焦地区发展的长期性战略问题研究,积极探讨全球化的新理念、新范式和新路径,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了《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树立典范 引领未来》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政治与安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三大领域,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该报告提出,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的第三支柱。30年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全方位展开,交流成果丰硕,夯实了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和走深走实的根基,传承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友邻之道,弘扬了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
报告中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传统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了中国和东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赏。旅游成为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重点领域,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
同时,新兴领域交流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加快,创新创业合作平台逐步搭建,科技人员交流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商会协会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工商界等群体交流,逐步形成多元人文交流格局。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新未来”主题,分别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未来”“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自2008年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历届论坛秉承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年度中国—东盟合作主题,发挥智库外交作用,以智库合作助推中国—东盟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智库机构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深化团结合作、增进战略互信、巩固人文相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承办。
(图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