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4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布局和坚强领导下,一个个大国重器犹如“破冰船”,凿冰开路,为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探索打开了通道;一个个大国重器亦如“火车头”,牵引着“中国列车”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砥砺奋进。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国文化报》特别策划“走进大国重器 感受中国力量”红色文旅专题,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鼓与呼。
本端特别关注“奋进大湾区·逐梦新时代”精品线路,其串联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地铁博物馆、佛山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深圳市莲花山公园、深圳博物馆、大亚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等。这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条工匠精神闪亮之路,生动呈现了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坚实厚重的力量;这还是一条创新突破之路,精彩呈现了我国工业发展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创之举。
广州地铁博物馆:
展示轨道交通领先技术的窗口
讲解员 黄丽丽 刘靖怡
广州地铁博物馆是广州市政府牵头出资筹建的“2015—2016年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由广州地铁集团承建,积聚了36家广州地铁参建单位的优势资源,以科普知识为核心,首创数字化地铁体验空间,集展览、教育、互动、游乐于一体,呈现广州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成果,为市民打开一扇轨道交通领先技术展示之窗。
展示区分为4个楼层。其中,负一层为广州地质状况及地铁建设过程展示区;地上一层为轨道交通行业及广州地铁发展历程展示区,包含始发站、环球站、时光站、飞跃站,通过多种互动屏幕装置以及沙盘演示等形式,展示地铁建设的岁月变迁;夹层为地铁运营安全体验区,包括穿越站、焕新站,设置有1∶1比例的大型盾构机、场景版地质岩层区以及互动游戏等,全方位解密地下空间;地上二层为广州地铁企业形象展示厅,包含匠心站、便捷站、平安站、悠乐站,设置有汇聚地铁列车仿真模型、互动游戏大闯关、儿童游乐区等,展示地铁运营情况。
▲ 观众在广州地铁博物馆“车站透视窗”展示区了解广州地铁几大车站的情况(许建梅 摄)
广州地铁博物馆运营5年来,深受市民喜爱,入馆人数超145万,日均客流量达1000人次。公众号吸引粉丝30余万,覆盖读者300余万。其先后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优秀基地”“2019年广州地区最受欢迎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
广州地铁博物馆以打造城市轨道交通文化IP为理念,持续输出文化空间、体验活动、研学课程及文创产品,现已开发九大品类逾200款产品,屡获“广东之星创意设计奖”金奖。未来,广州地铁博物馆将积极响应“人文湾区”建设,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让地铁文化不断升温,充分展示广州地铁和大湾区文化特色。
游客“灵儿妈”:
带着女儿“开地铁”
女儿从小就对地铁感兴趣,有一天,她问我:“听说现在的广州地下可能是空的?为什么呀?”于是,我带上女儿去广州地铁博物馆找答案了。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大屏幕全息投影的地铁光影影片,在光影交错中穿梭于广州地铁历史里,对广州地铁有了一个全面整体的印象。环球站知识丰富,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地铁标识墙,女儿看得津津有味。穿越时光机,我们来到时光站,看到了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飞跃站让我们大长见识,没想到女儿居然对地铁的运作模式和工作原理这种枯燥的知识很感兴趣。而在地下一层由地下仿真溶洞组成的穿越站,女儿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最令她开心的就是体验模拟开地铁和扮演地铁小司机了。
这一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是美好的一天!
深圳博物馆:
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奋进著华章
讲解员 刘静宜
深圳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10月,应特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而生,与特区一起成长。40年来,深圳博物馆的场馆从一张白纸发展到拥有古代艺术馆、历史民俗馆、改革开放展览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4处分馆,年接待观众310万人次,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40年来,深圳博物馆通过调查、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深圳历史发展脉络,考古成果两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示了深圳距今7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1700多年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800多年的广府民系和300多年客家民系的族群文化史。
▲ 深圳博物馆外观(深圳博物馆供图)
40年来,深圳博物馆不断充实馆藏。建馆之初仅有藏品300余件,现已扩充至藏品4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000余件,已形成包括深圳历史文物、改革开放史文物、古代艺术品和自然标本在内的丰富藏品体系。
40年来,深圳博物馆先后推出独具特色、类别多元的展览1200多个,累计接待观众2200多万人次。基本陈列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深圳历史文化、改革开放史、馆藏古代文物和动物标本等主题,充分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该馆尤其重视策划或引进专题展览,已形成门类多元、种类各异的全方位展览体系,还先后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合作办展。
40年来,深圳博物馆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改革开放主题综合性展览开创国内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利用改革开放史文物的先河。开馆至今,先后打造了“深圳改革开放史”“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等近20个改革开放主题综合性展览,4次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获殊荣。
40年来,深圳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展览服务、志愿者服务、青少年教育及品牌活动打造方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历史文化大讲堂”“行走深圳”“欢乐闹元宵”“非遗手工坊”等活动深受市民喜爱。“深圳改革开放系列”和“馆藏系列”文创产品双双入选“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
40年来,深圳博物馆人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收藏及学术研究能力,文物保护修复和科技分析检测水平在华南领先,各项成果位居广东省前列,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当前,深圳博物馆正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力参与推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等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引领构建体系更加完备、特色更加鲜明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观众潘奕彬:
近距离触摸悠久的历史文化
进入深圳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小亭子、小池子让人仿佛走进世外桃源。踏入大厅,胶囊电梯上下穿梭,科技感十足。这里的螺旋楼梯屋很奇妙。我最喜欢馆里陈列的琥珀和青铜器,它们让我近距离感受到大自然的天工造物和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
参观结束后,我恋恋不舍地走出大门,还想再来。
佛山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城市客厅
讲解员 赵 霞 邓苗苗
佛山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由佛山市南海区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主展区面积为6800平方米,是展示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第一门户、广东规模最大的工业类展馆、全国首个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城市客厅。开馆4年来,共接待超过30万名观众、逾3500场团体参观。
▲ 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内部(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供图)
该馆主要展示内容分为序厅、百年征程、工业目录、创新佛山、品牌南海5个单元。其中,序厅通过一条时光隧道、一幅大湾区宏图和一幅文明长卷,气势磅礴地展现珠三角发展成就和工匠精神;百年征程展区以100多个大事件、100多张老照片、100多份老报纸、100多个“历史第一”,表现珠三角坚守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和辉煌成就;工业目录展区以当前中国最为齐全的一部“珠三角目录”,呈现9座城市、百万家企业锻造10万亿元工业产值的创新实践;创新佛山展区展现佛山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以及佛山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新征程;品牌南海展区通过南海人文、南海城市、南海产业、南海党建4个板块,重温南海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展现南海迈向全球创客新都市的新作为。
观众刘铭:最好的工匠就在身边
走进佛山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我感到很震撼。我一直生活在佛山,以前只看到佛山的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从不知道佛山的制造业会如此发达,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我生活在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城市。下次我会带孩子来,让他学习工匠精神、了解佛山。最好的工匠就在我们身边,是小朋友最值得学习的榜样!
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内地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有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项目,共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超过450亿千瓦时,其环保效益相当于每年种植10万公顷森林。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内地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其主体工程于1994年5月6日全面建成,拥有2台装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近150亿千瓦时,已安全运行27年,实现安全运营1万天。
▲ 大亚湾核电站(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以来,大亚湾核电基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在保持大亚湾核电基地原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该基地联合公益组织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其陆地和周边海域的动植物物种超过200种。同时,联合公益组织长期开展海底珊瑚保育工作,于2020年8月7日成立了国内首个核电基地海域的珊瑚保育区,并完成首批珊瑚断肢苗圃复育工作。海洋生物调研结果显示,与1983年相比,大亚湾核电基地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浮游动物种类分别增加了105种和113种。2021年,大亚湾核电基地获得“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深圳市莲花山公园:
感受特区建设成就的必到之处
讲解员 唐婧怡 贺瑜贞
深圳市莲花山公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它地处深圳市中心区,与深圳市民中心、少年宫、音乐厅等大型公共建筑隔街相望,成为中心区的一道绿色背景。公园以绿色、自然、和谐为基调,以端庄质朴的风格吸引着广大游客,“莲山春早”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近年来,入园游客量约1300万人次。
莲花山公园拥有三大亮点,分别是山顶广场——邓小平同志铜像、习近平手植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园。
▲ 站在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铜像广场前,可以远眺深圳市民中心夜景。(张叶青 摄)
其中,邓小平同志铜像位于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高6米、重6吨,为青铜铸造,被评为“深圳十大历史建筑之一”“深圳十大文化名片”。塑像的造型为具有动感的、邓小平同志大步向前迈步的姿态,寓意着深圳改革开放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同志亲自为铜像题字和揭幕。如今,山顶广场是游客瞻仰缅怀伟人、欣赏美景、感受特区建设成就的必到之处,也是接待贵宾的重要接待点。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莲花山公园,在邓小平同志铜像前敬献花篮并和市民亲切互动,还亲手挥锹铲土种下了一棵2米高、胸径约15厘米粗的高山榕。近10年过去了,这棵树长势良好,根部牢牢扎入泥土当中,枝干和叶片在骄阳的照射下挺拔茂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园于2010年8月建成,园区由一个弧形的圆环贯穿,取其“圈”的意境,在形式上采取半围合的方式。纪念园的主景是以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命名的3组弧形主题雕塑墙,每组高2.8米、长26米。浮雕墙体为浅色调石材,浮雕墙为铸铜材料,以镶嵌的方式与墙体结合。3组浮雕墙以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通过具象写实的手法表达特区建设30年来的重要人物群体、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城市建筑标准和空间风貌,用雕塑艺术的语言凝练、概括地展现深圳30年的历史,艺术化地展现30年来发展中的“深圳人”和“深圳精神”。
市民张叶青:
展现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壮美画卷
春过夏立,迎着夏日的晚风,我来到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东方风来满眼春”,刚入南门即可见左边椰风林草坪景区上大片的棕榈树郁郁葱葱,绿得纯净、绿得深沉;右边的风筝广场更显斑斓而喧嚣,人们在草坪上尽情嬉戏玩耍,姹紫嫣红的风筝在天上自由翱翔。坐在草坪一角,看着远处的长者搀扶前行、年轻情侣相互依偎、孩子们放肆奔跑,闻着脚下淡淡青草香,感受着落日余晖洒在脸上,一切恬淡而美好。
夜幕降临,沿着南边的登山小径拾级而上,身边登山者络绎不绝,林子里鸟儿的歌唱此起彼伏。不到1小时,我就登顶邓小平同志铜像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铜像,伟人阔步向前的英姿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砥砺奋进、开拓前行的精神图腾。站在广场前沿,可以俯瞰深圳市中心区全貌,这里高楼林立、灯火璀璨,一幅展现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壮美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
港珠澳大桥:
连通粤港澳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于2018年10月开通营运。大桥主体工程实行桥、岛、隧组合,总长约29.6公里,穿越伶仃航道和铜鼓西航道段约6.7公里为隧道,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蓝海豚岛和白海豚岛),犹如“伶仃双贝”熠熠生辉。其余路段约22.9公里为桥梁,分别设有寓意三地同心的“中国结”青州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豚塔”江海桥,以及扬帆起航的“风帆塔”九洲桥3座通航斜拉桥。
▲ 港珠澳大桥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中国科协发布了2021年至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由交通运输部推荐的港珠澳大桥名列其中,给这张以“超级工程”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增添了新的内涵。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组建了科普工作团队,充分挖掘各类科普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努力打造高品质、受欢迎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面向港澳和内地青少年学生开展“大桥讲堂”、大桥科普进校园、研学夏令营、科技活动周港珠澳大桥行等科普活动,申报的“2022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相聚计划”成功入选2022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培育项目名单。
专家
点评
肖佑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诸多领域涌现出新时期的国之重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奋进大湾区·逐梦新时代”精品线路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工匠精神之路和创新突破之路。它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轨道交通背后的故事,还能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这条线路凝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种优势资源,不仅旅游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样,呈现的形式也多姿多彩。很多旅游产品融合了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具有沉浸度高、体验感深、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游客欢迎。
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国重器,不仅使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家发生着巨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而且也在不断激励着人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喜迎党的二十大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由本端驻广东记者谭志红采访整理,孙海燕、吴彦英、许建梅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2年5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展示改革开放成果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