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讲述者:赵静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高级技师
赵静玉(左)在清理绿松石龙形器
我于2000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考古工作也从以前的冷门、小众,发展到今天的备受关注,二里头遗址所在的几个村也从默默无闻的偏僻地区化身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里头考古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我也是受益人之一。从洛阳市偃师区四角楼村的普通农民变成中央考古单位聘用的考古技师,按月领工资、交社保,生活有了保障,受人尊重,我很骄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考古是什么,以为干考古每天在地里挖来挖去会很枯燥,后来才发现考古非常有趣。风吹日晒,苦是苦点儿,累是累点儿,但在发掘过程中,我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惊喜,就像拆盲盒一样令人充满期待。
最令我难忘的是“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过程。2002年4月,我们在二里头遗址第Ⅴ工作区发现了3号墓葬。由于短时间内无法清理完,我们决定对墓葬进行昼夜守护。大家都很兴奋,女生也不甘示弱,强烈要求加入守护的行列。条件有限,我们开上单位的吉普车,并从村里借了一只大狼狗,隔一会用车灯扫一下墓穴。那是我第一次晚上在野外值班,一切都很新奇,四月天里麦苗正旺,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天上星星闪闪烁烁,大家兴致都很高,工作之余说说笑笑,数着星星还挺浪漫。可到后半夜,困意来袭,再加上昼夜温差大,我们的兴奋劲儿减去了大半,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于是,大家待在车里保暖,时刻注意着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并轮流下车巡视。
赵静玉(中间黑衣服女)在二里头考古发掘现场
此后,白天发掘,晚上守护,经过多天紧张有序的清理,我们最终将3号墓葬的一部分整体起取,运到北京考古所科技中心做更细致的清理。这就是后来被誉为“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过程。
在后来的发掘中,我们陆续发现了已知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宫城城墙、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有幸参与这些改写中国历史的重大发现的发掘过程,我感到很骄傲。
最近10年,二里头考古从单纯的田野发掘走向了多学科合作发掘和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都加入其中,扩大了考古学提取古代遗存的信息范围,为中国王朝国家的起源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一些先进的设备和软件也大量运用到田野发掘和后期整理中,比如全站仪的加入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所要发掘的位置。AI、PS、GIS等制图软件不仅把我们从纯手工的记录和绘图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全面、更生动、更详细地将图文资料保存下来。
在这10年里,我的生活和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工作中,我接触到的都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们平易近人、认真负责,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以前主要从事专业发掘、研究、整理工作,这10年接待普通民众参观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怀着对二里头的浓厚兴趣与喜爱慕名而来,听到我们的介绍之后满意而归。我接待各级媒体采访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他们认真采访、精心制作的作品播出后很受欢迎,二里头的文化内涵、价值被越来越广泛地传播。
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希望以后二里头遗址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我都能亲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