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剧 | 林风眠:半生清寂,一世温良

   2022-06-24

编者按:《画剧》是文旅中国原创品牌文化栏目,将书画与戏剧、戏曲融合,边听剧边赏画,如苏轼“赤壁赋”中所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百年巨匠 林风眠

他擅长画风景、静物、仕女、花鸟和戏曲人物。他的作品在审美风格上“有明快、艳丽、热烈、清淡、幽深、忧郁、寂寞、孤独、活泼和宁静”,并在总体上“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他从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中汲取养分,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方法和境界,并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的人生经历,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他就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

个人简介:

林风眠( 1900年11月22日 - 1991年8月12日 ),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他是“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中西调和”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知重要实践者,林风眠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达到以中西艺术观念形式为基础的中国现代绘画来表现中国传统绘画内在精神的目的。

董伏玲在《“中画之魂,西画之格”——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一文中总结道:“林风眠成功地在宣纸上引进了色彩,引进了阳光,为水墨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宣纸,本是为了适应中国画的笔、墨和水晕墨障三者有机结合才制造的。近代中国水墨画大都采用生宣纸材料作写意,很少施用颜色。那么,色彩入宣纸有多大可能呢?尽管在林风眠之前,已经有人试图对中国画进行色彩改造,但常常水墨与色彩相抵而生涩;也有人将写生色彩融入水墨画,不伦不类,大都是局部使用。林风眠一改这种局部应用做法,而从整体植入色彩。他采用大块墨色平衡画面,兼以墨调色,取各有色相倾向的冷暖灰的淡墨为辅,从大关系上把握住画面以墨为主的基调。环境底色的运用,注定必须改变传统中国画计白当黑和背景留白的惯常做法。林风眠反其道而行之——计黑当白,在沉稳的深色背景上衬托饱和浓艳的亮色。因此在林风眠大量的山水风景、景物、戏曲人物画中就很少使用白色。”

自然 和煦 优美 清艳

"我的仕女画最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陶瓷,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的影响。"

仕女画:

仕女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大题材,所谓仕女,一是指画家画的美人,另有一种解释指官僚家庭的妇女。林风眠在40-60年代的创作中,偏爱仕女题材,他的仕女画往往以极简的线条和色块就将仕女生动的姿态描绘出来。在设色上,他常以大块面的平涂为主,但也注重色彩的明暗深浅变化。他用自己独特的技巧,通过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巧妙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诗意。





静物画:

林风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晚期至六十年代最爱画的题材除仕女外还有静物,他的静物画主要以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为主。

林风眠的静物画画面构成往往十分单纯,窗户、窗帘、花束、花瓶、水果、果盘以及一张圆桌,在画面中将物体的位置、色彩加以变化,使之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充满几何性的美感。仿佛信手摆置的静物,统御于蓝色调彩墨之中,营造出一个宁谧安详的氛围。在色彩和笔触的张弛中,构成画面丰富的层次,好似朴拙的表现手法中蕴含了画家对艺术的苦心思索。林风眠既擅于在画面中“造险”,也擅于“破险”,在每一幅画上,宁静与张力、饱满与通透、倾斜与平衡,都保持着和谐统一。

戏剧人物画

“我喜欢看电影和各种戏剧,不管演得好坏,只要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对我总是有趣的。”

林风眠早年对传统戏曲是持鄙夷态度的,他认为旧剧的内容多是些贞妇孝子、忠君爱国的故事,千篇一律。后来受到现代戏曲人物画的开拓者——同乡关良的影响,他开始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戏曲人物当中找到了一片中西结合的表现领域。林风眠在他的戏曲画中揉进了许多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为中国戏曲画开拓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

《宇宙锋》

林风眠在戏曲人物画创作中主要吸取了西方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追求画面的形式美。他创造性地把物象分解,运用丰富的造型手段,简化物象的特征,弱化物象的次要元素,将可以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元素重新组合,再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几何化的造型手法,构建出整体的人物造型。这种变形和重组的表现方法强化了对戏曲的人物塑造,使画面更具装饰意味,以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林氏风格。

号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的并不起源于北京,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风格。京剧之所以叫做“京”剧,主要是因为在北京成型并发展。

责编:杨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