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忆到文化地标

   2022-12-28

江西赣州,于都河水悠悠流淌,滋养着这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如今,“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也成了于都的“文化地标”。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的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瞻仰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高高耸立,很多游客在这里近距离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豪迈,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追寻先辈足迹,践行使命担当,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则鲜为人知。近日,纪念碑碑身原创设计者、于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寿福,纪念碑基座浮雕原创设计者、赣南师大教授刘世群,纪念碑建设项目牵头人、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调研员张伟在碑前相聚,重温长征路,展望新征程。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党云峰 摄)


这个纪念碑是1995年由时任于都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张伟牵头项目论证及施工、县建设局规划设计室的朱寿福设计的,当年他们都才20多岁。如今张伟看着当年的作品感慨万千:“当年于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年清提议建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县文化局局长陈洁立即向县政府申请经费,县长陈甫华很快批了50万元筹建,20万元征地修路、30万元建碑。建设任务交给了我和朱寿福同志。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纪念碑的设计和建设中,天天去党史办学习、请教长征历史,到长征渡口现场讨论创意设想。”


碑身的主创设计者朱寿福在接到任务后思考了好几天,后来想到,渡口有船,有船就有帆,由于船的造型略显笨重,而风帆的造型意在扬帆起航,比较合适。在由原江西省文化厅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朱寿福的设计图一致被认为“造型新颖、主题突出”。在纪念碑的底座上刻着“碑身原创设计:朱寿福,碑座浮雕原创设计:刘世群”的字样。朱寿福自豪地说:“由于当时经费紧张,县里决定不发设计费,而是在纪念碑上刻上设计者的姓名,以示尊重和肯定。”


“最后形成的纪念碑方案是一个简洁对称的船帆,象征中央红军在此夜渡于都河迈上长征路。碑高为10.18米,寓意铭记1934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开始长征,这是共和国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张伟说,“后来扩建长征渡口纪念园,将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改名迁建,外观设计论证得到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不再改变,底座四面增加了刘世群精心设计的浮雕。”


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于都县委、县政府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2009年,于都县委、县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扩建,纪念园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渡口码头等组成。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的碑身沿用第一渡标识图形,并在原设计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尺寸由原来标识高10.18米改为总高19.34米,基座宽由3.4米加至10.18米,寓意1934年10月18日,红军从这里踏上漫漫征途;基座改为表现长征的三面浮雕和一面碑文;碑后围栏雕刻8个主要渡口的画面。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系列浮雕由刘世群设计。刘世群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进行了实地调研,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最后定为“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三个场景,展现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苏区人民牵手惜别、红军革命为民的动人场景。


“艺术创作,既要再现真实的历史情景,又要进行思想精神的提炼,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刘世群说,创作中几易其稿。在“渡河出发”场景中出现很多抬伤员的情景,他认为这与历史上分散伤员就地疗伤的史实不符,而把抬担架改为抬大炮。这样既提升了场景的悲壮感,又还原了历史。在“集结于都”场景的草稿中火炬较多,他认为火炬不应多,不能满天通红,避免敌人发现,于是也进行了修改。


刘世群还在纪念碑护栏上设计了于都长征八大渡口雕刻画,生动再现中央红军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的场景。“浮雕生动客观,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浮雕,刘世群教授仿佛与我达成了心灵的默契。浮雕极大提高了纪念碑的品位,使纪念碑更加庄严肃穆。”朱寿福说。


回想起当年的创作历程,刘世群依然心潮澎湃:“我很荣幸创作了这一重大题材,也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弘扬赣州的红色文化,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每次来到碑前,我都感觉自己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希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为伟大复兴奋勇前进!这是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同志的共同心声。”张伟说。


2022年12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历史记忆到文化地标》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