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日前,河南省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固始:老缸窑焕发新生命》《罗山:土陶焕发新生命》《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等十二个案例上榜。
据了解,2022年,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政府和社会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在“连接现代生活 展现迷人光彩”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扩大了传承人群,增强了项目的传承活力,促进了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罗山县周党镇桂店村黄土岗上,一处土陶制作工坊,数十间不起眼的老工棚、一条老窑口默默地坚守在那里。走进工坊,却又是一番不一样的精彩。青砖作柱、瓦罐砌墙,红瓦铺房顶,院内整齐码放的瓦缸、瓦盆还散发着窑柴的烟火气。院内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在告诉人们曾经的辉煌。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土陶的核心传承基地。
罗山县周党镇一带的土陶制作技艺有着近300年历史。清代时期,此处便设有窑厂。1949年,当地在民营陶器生产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周党陶瓷厂,属于县管局直属企业。1954年,该厂在前乡村付冲建成第一条隆尧,1968年周党陶瓷厂改由周党公社管理,1977年在桂店黄土岗又扩建两条龙窑。鼎盛时期曾有工人200余名,生产各类陶器100余种。1996年企业解体,后由部分老职工自发组织,利用原有设备自产自销。周党陶瓷厂的土陶制品一度走陆路销往湖北,走水路运输,经竹竿河入淮河,销往安徽、江浙。
时至今日,仍有多名窑工师傅仍在坚守,主要生产炖汤罐、瓦盆、缸、火炉等日用陶器。师傅们从十几岁便开始制陶,至今已从业50多年。正是老一辈制陶师傅们的坚守,让老窑口的窑火数十年得以延续。
从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陶器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进一步挖掘周党土陶的历史价值与科学内涵,罗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博士李涛及其研究团队对周党镇黄土岗土陶制作工坊进行考察。李涛博士及其团队调查后认为,周党土陶的传统技艺被极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受现代工艺技术的影响甚微,是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制陶的“活化石”。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压缩下,传统的制陶工艺和陶器制品面临着江河日下的局面。作为传统技艺活化石的周党土陶制作工艺,制陶人谌志如师傅一家人,也正努力在理念上求转变,在宣传上求破局、在产品上求创新,奋力摆脱“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让周党土陶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今年周党黄土岗土陶制作工坊被罗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现以来,邀请新华社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学习强国、中国日报网、信阳日报等媒体迅速进行跟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县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谌志如师傅和女儿积极探索,开始尝试由制作传统陶器制品向文旅产品转型,创作出一系列精美的陶艺制品,被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省书画院、市书画院以及众多陶艺爱好者收藏。9月23日,谌志如师傅带着土陶制作技艺,登上了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罗山县庆祝活动展台。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周党土陶的影响力,谌志如师傅女儿也尝试通过抖音、微信短视频等平台,积极宣传推介周党土陶技艺。
为更好传承和发展周党土陶技艺,罗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周党镇人民政府已经启动实施黄土岗土陶工坊修护项目,并邀请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下一步,将坚持以传统技术为核心,将市场化与传统化有机结合为目标,更深层次地记录、保护周党土陶的制作技艺,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研学教育等业态,进一步拓展土陶产业链。随着周党土陶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周党土陶将以全新的面貌和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