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里的文脉传承

   2023-01-10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抓手。2021年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有一项是会同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在“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探索中,各基地汇聚“大思政课”特色资源,传承传统文脉、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河南博物院:将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程  佳

▲ 2022年河南博物院“爱心捐赠”暨教育品牌走进杨堂村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博物院供图


“欢迎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近年来,该博物院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发掘和有效利用特色资源,汇集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贯通学校与社会的“大思政”格局,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介绍,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累计接待青少年观众逾538万人次,在传统教育服务的基础上,顺应“云教育”“智慧化”趋势,结合自身特点与实际,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思政教育活动。比如,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就是集历史教学、文物保护、实验观摩等功能为一体的观众参与互动和文化体验空间。以“可复制”“连锁化”为理念,该院构建了院内1处、院外9处、全省6地联动的品牌格局,形成了“常设教育活动”“院外历史教室活动”“云上教育活动”的线下线上模式,开发了“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节日类”“传统文化类”四大板块84个常设教育项目。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相继推出“历史教室云课堂”系列之“从博物馆看到的大千世界”“手工玩转博物馆”“红色展览·最美声音”等线上课程,以“视听+体验”的教育服务形式“圈”得了数以万计“粉丝”,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其“铁粉”。

据悉,该历史教室累计开展活动逾5300场,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趣味考古”“考古知多少”两个课程分别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课程评选十佳教学设计和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最佳课程,“大象中原——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最佳线路。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组建了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通过讲座、小品、情景剧、朗诵等方式,传播河南历史文化、英雄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据统计,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近年来开展公益性主题宣讲超过500场,受教育人数达76万。

河南博物院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成员陈莹莹介绍:“本着知行合一的原则,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河南博物院经过5年研究与实践培育了‘特约讲解’这一尊重青少年学生研学意愿和兴趣的博物馆教育方式。‘特约讲解’注重博物馆课程与在校课程的衔接,推出‘黄河文化’‘国宝守护人’‘新五好学生’‘成语典故’‘大美河南’5个系列51个课程,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仅2021年就开课215场。孩子们从一开始对馆藏文物、历史文化的懵懂到后来的娓娓道来,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文化自信让我深感欣慰。”

马萧林表示:“‘以人为本,传承创新’是河南博物院思政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宗旨。如今的河南博物院不断拓展‘大思政’格局,丰富‘大思政’课堂,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迈向‘云端’,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延安革命纪念馆:

推动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基因


程  佳

▲2022年2月2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子长市秀延初级中学开启“开学第一课”。    延安革命纪念馆供图


延安革命纪念馆多年来一直秉持红色文化育人的理念,深入开展红色资源开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让红色理论有高度、红色历史有深度、红色实践有温度,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基因,形成了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该纪念馆坚持“学术立馆”,开展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为纪念馆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创意源泉;坚持“展教并重”,努力打造精品原创展览;2021年完成第十次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作,“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并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坚持馆校合作,策划举办特色品牌社教活动;充分利用重大主题宣传日和重要节庆纪念日,推出了“七彩学堂”“传承红色基因”“听妈妈讲故事”红色远足等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实践教育活动;与省内外高校及市区多所中小学举办“党史故事我来讲 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馆校共庆活动。

该纪念馆举办的“红色宣讲进校园”活动是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专题社教品牌,讲解员以流动展板为依托,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车载形式走进学校,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感人故事将同学们带回革命战争年代。2022年2月2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打造“一起向未来 红色体育进校园”精品课堂。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苏丽娜表示,通过讲述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及北京冬奥会故事,帮助青少年学习体育文化,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子长市秀延初级中学学生刘书言说:“开学第一课,老师们讲得很生动,让我更加深切感悟到‘红色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我们还一起动手做了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很有纪念意义。”

为拉近青少年与革命历史间的距离,激发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红色故事微视频制播和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研发项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纪念馆从馆藏3.6万件革命文物中遴选出一批珍贵文物,深入挖掘阐释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拍摄制作了100集《延安·延安》红色故事短视频,打造了13节数字化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该教育课程以“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主线,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以原创手绘、动态漫画、图文视频等形式推出,其中“革命战士——小青马的往昔岁月”“延安与青年”被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2021年度全省秋季“开学第一课”,累计受众达800万人次。

疫情期间,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网上展览、虚拟展厅、数字博物馆等方式推出各类线上活动。2022年春节期间,为满足青少年学习的需求,纪念馆推出“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等六大主题数字展览,让孩子们在浓浓年味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2022年9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级讲解员张艳通过线上展示的方式,给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教学。大家充分肯定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思政工作和高校思政课的合作价值,认为这是一条创新思政课内容形式,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有益探索。

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李晓剑表示,延安革命纪念馆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教学品牌,加强馆校合作,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延安精神、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根植在青少年心中,提升青少年的精神素养。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以“两山”理念和“蝶变”实践讲好“大思政课”


李荣坤

▲ 小学生在余村研学  余村村委会供图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是全县有名的工业村、污染严重村,而今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今年又成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余村用“蝶变”实践,生动讲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

“近日,湖州师范学院80多名学生到余村进行研学实践活动。我给他们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生态党课,让学生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介绍了近年来余村是如何通过研学游等,以“大思政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余村“两山”会址在余村老村委二楼。如今,还在“两山”会址基础上打造了由“两山”纪念石碑、“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数字电影院、党建文化广场等组成的“余村公园”。

自2015年以来,每年都有8000批次研学团队到余村参观学习,至今已有约500万人次学生到该地研学。在“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观看当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在数字电影院收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视频……研学人员感受到了余村几十年的变迁。

当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安排了不同的课程。俞小平说,他们会让小学生谈研学感受和体会。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参观完会鼓励他们思考“两山”理念的意义。对于大学生,除了一般的参观讲解,他们还会邀请余村的老书记、县委党校的老师等进行现场教学或座谈交流。此外,还让学生们思考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并进行系统性讲解,学生才能更加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历程,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知。开展‘大思政’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俞小平表示,他们还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村庄治理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提醒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关注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差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会把更加生态环保的材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学生的一些建议也会带动我们管理水平的提升,把新技术运用到未来的乡村建设中。我们是互相促进的。”俞小平说。

俞小平提到,他们的研学课程注重与时俱进,今年还会与数字乡村建设、零碳经济、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相结合。此外,他们还经常“走出去”,到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宣讲。“思政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未来,我们要借助‘两山’会址,让更多学生看到美丽乡村的变迁,了解‘两山’理念,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进一步开发特色课程,增强教学效果。”俞小平表示。



激活文旅资源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程  佳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陈列在祖国大地上、融含在民族历史里、贯穿在勇毅前行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汇聚起来、组织起来,使其服务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格陶养,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融入多元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

在立德树人及“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从不同方面发力、以不同方式着力,因“事”而化,形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效合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表示,“大思政课”作为“讲道理”的有力支撑,是回溯孕育理论的深厚历史、参与生成理论的实践来源、激发转化理论的生活体验,从而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之下,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展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当前,全国无数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性使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展示,为“大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展现了“大思政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有的时代价值。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钢涛教授表示,建好“大思政课”,要建好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竞赛展示等手段,不断涵育思政课教师的学科情怀、人文情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准;规范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用好传统的“八支队伍”,特别是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要,重点挖掘脱贫攻坚楷模、抗疫英雄人物、理论宣讲先锋等代表人物;把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讲解人员纳入“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用好离退休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专家、文化名家等社会资源,不断充实、优化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健全“大思政课”教学考核机制。此外,“大思政课”的评价机制建设要聚焦“评价什么、谁来评价、怎么评价”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校内外各方的育人职责和工作要求,构建正向评价为主、社会评价为基、效果评价为要的评价体系,突出实践导向,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完备、内容丰富、多方协同的评价机制。

激活特色资源 增强实践属性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将育人资源调动起来、激活起来。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王学峰表示,各地各校要与基地加强联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汇聚全社会育人资源,打造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聚合校内外导师、育人阵地、实践场景、特色案例、网络平台等优质特色资源,以开放带动、多元联动、内外互动等形式,建构教师学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校内校外同步、网上网下融合的大格局,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知行合一,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谈到融入特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越表示,该学院深度挖掘和发挥抗美援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等,以理论研究、理论宣讲、思政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在全国首创“抗美援朝精神+”理念,构建了“抗美援朝精神”引导的“四课堂 四课程 四平台”立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了“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 访百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教学实践活动。

多用技术手段 擦亮时代特征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学生喜爱的、体验性更强的教育场景等。

刘越介绍,辽东学院在国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开设全国首个“抗美援朝精神”网络课程,共分8章53讲,全球30万人学习,网上答题总数超259万,网上讨论达27万条;指导了20个大学生讲师精品线上课程的开发与开放。

王学峰表示,要注重利用新技术增强思政课课堂活力,让思政课教学实现移动化、场景化、可视化,擦亮“大思政”传承文脉的时代特征,让学生从感性共鸣走向理性认同。采用“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生动的音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让思政课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使得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强。


2023年1月10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大思政”里的文脉传承

↓↓↓↓↓↓

2301108bwhbwhb08bc (1).jpg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