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及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地纷纷召开相关会议,从各地对于艺术创作的相关计划不难看出,今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文艺事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团结奋斗。
创作精品
今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将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艺术创作。其中,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精神,把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的主题性创作亮点纷呈。
以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为抓手,河北着力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持续开展优秀传统戏曲整理复排,鼓励和扶持优秀剧目、特别是代表性地方戏曲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聚焦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重点打造推出音乐剧《理想之城》、杂技剧《你好,雄安》、交响组歌《长城》、京剧《小兵张嘎》等一批舞台精品力作,持续打磨提升民族管弦乐《雄安》、交响组歌《领航新征程》、话剧《多瑙河之波》等剧目。
山西计划实施三晋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即三晋文艺题材库建设,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反映新时代火热实践,深入挖掘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重点题材研究。举办“文艺三晋”系列展演,面向社会,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山西的精神气象。
上海在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和传统题材三方面都有细致规划,如推出清唱剧《上海!上海!》(暂定名)、淮剧《火种》、芭蕾舞剧《百合花》等红色题材作品;推出话剧《大国重器》(暂定名)、交响曲《长虹》(暂命名)等现实题材作品;传统题材则有京剧《汉武大帝》(暂名)、话剧《千里江山图》、舞剧《永和九年》等。
擦亮品牌
近年来,各地、各艺术单位通过打造精品、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等举措,擦亮了一批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今年,各地在打造品牌、擦亮品牌的战略方面也各有部署。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今年,为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将开展第九次全区乌兰牧骑考核评估工作,对2021—2022年度全区乌兰牧骑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分类、动态管理,并对全区乌兰牧骑发展专项经费运用情况进行督查;督促落实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乌兰牧骑艺术人才培训班,全面提高乌兰牧骑艺术人才综合素养;举办乌兰牧骑系列活动。此外,还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六周年,组织开展乌兰牧骑月活动,其间开展交流演出、深入基层演出、“送欢乐 送文明”等基层服务活动,并从全区选拔优秀乌兰牧骑队伍面向全国革命老区、边远地区等开展全国性巡回演出服务活动。
天津计划实施文艺精品名牌带动战略。以部分文艺院团作为试点单位,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评选确定一批精品剧目推向市场,结合上座率、票房和观众满意度等多方面实效逐步扩大到全市各院团。
江苏除了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艺术交流活动外,还将开展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认定工作,组织小剧场精品剧目展演,扎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小剧场建设更加均衡、更具特色、更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发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福建将开展省属文艺院团面临困难及对策、民营院团发展现状两项调研,努力破解院团改革发展“老大难”问题。建立省、市、院团三级剧目库,促进经典剧目复排演出,建立优秀剧目轮流演出机制,逐年增加院团常态演出优秀剧目数量。
培养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今年,各地在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方面也有各自因地制宜的思考与计划。
浙江将通过三方面强化人才支撑,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聚,发挥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优势,通过柔性合作方式,引聚国内外高层次艺术人才;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启动第二批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分门别类精准培养,建立完整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滚动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人才”计划,加强本土化主创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教结合、院团合作”,联合培养艺术人才。
安徽将实施全省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队伍建设。其中将重点加强表演、编剧等领域青年人才培养,结合创作项目,通过专家研讨、项目论证等方式,集合优质资源,开展“点对点”重点培养;举办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声腔)剧目展演暨青年戏曲演员基本功技能展示,面向全省遴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集中演出、观摩、研讨,打造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加强艺风艺德建设,倡导艺术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生态。
山东以“建强创作型队伍”为目标,推动“名家结对”,省内依托戏曲名家工作室,发挥老艺术家作用,对青年创作型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同时,着眼全国名家,以项目合作、委托创作等多种形式,探索外请名家与省内青年人才联合创作模式,在具体艺术创作实践中,帮助青年骨干开阔创作思路、提高创作技巧、提升作品影响;打造青年团队,着力引导青年创作人才“组团”发展,探索联合创作、集体创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青年团队;打造实践展示平台,每年组织不同艺术门类、不同专业的岗位竞赛,营造比赶超的浓厚氛围,谋划青年创作人才作品展演活动,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团队对近五年青年人才独立创排作品进行集中研讨,在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助推青年人才走上全国舞台。
新疆将制定艺术人才培训计划,举办音乐人才提升班、文艺评论员专题培训班、艺术创编培训班等培训,提高全区文艺创作水平,逐步解决创作人才短缺的问题。此外,还将在重点剧目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培养锻炼本土创作人员,使其紧跟内地优秀团队学习、锻炼、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鼓励各地州院团积极与援疆单位对接,加大合作力度,积极向内地院团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大力培养本土创作人才。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 淼)
粤剧:
打造更多致敬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在文艺创作展演上出实招,高水平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在粤剧艺术方面,将重点创作推出粤剧《九龄开山》,同时,整合粤港澳现有粤剧交流品牌活动,推动设立“中国粤剧节”。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可挖掘的空间很大。今年,广东粤剧院将重点打造《九龄开山》《最是女儿香》两部新作品。其中,《九龄开山》将再现“岭南第一人”、一代名相张九龄排除万难开辟梅关驿道的故事,致敬新时代所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者。该剧预计于5月上旬首演。
粤剧《最是女儿香》则以东莞保护莞香、推动乡村振兴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以粤剧形式演绎莞香传人传承发展莞香的动人故事,以此展现广东乡村振兴新风貌。该剧以“香”为题眼贯穿全剧,把“香”具象化、人性化,与粤剧程式相互融合,诗意、艺术地呈现莞香的工艺与特点。同时,将东莞传统曲艺融入粤剧唱腔音乐,通过富有岭南特色的风物,从视觉、听觉多方面立体刻画故事背景的真实肌理。
据广州粤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院计划新创8部剧目,打磨提升2部剧目,复排1部剧目,拍摄1部粤剧电影。其中,新创的8部剧目分别是以唐代广州传奇女子卢眉娘为原型创作,展现古代南粤地区蚕桑业兴旺、手工业高度发达的盛世图景的《百鸟朝凤》;以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岛袁隆平稻香园为故事原型的《隆平稻香园》;讲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聚焦科技兴国大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无人机应用技术的《飞将》;改编于《聊斋志异》中“连城”的《生死奇缘》;全新演绎广州“宝珠拒盗生珠江”传说的《海珠石新传》;展示伟大的政治家屈原爱国爱民、与奸佞英勇斗争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屈原》;讲述梁红玉从身陷风尘到成为南宋抗金女英雄故事的《梁红玉》。
▲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剧照 许建梅 摄
广州粤剧院还将对照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打磨提升《文成公主》《焚香记》。其中,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展现大唐盛世气象,谱写汉藏和睦赞歌,广州粤剧院今年重点对该剧进一步打磨提升,全力冲刺2023年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争取为广州新摘一朵“梅”。大型粤剧《焚香记》将在剧目情节、表达深度、演员技艺等方面进行打磨提升。
此外,广州粤剧院还将复排经典剧目《花月影》,通过复排彰显经典剧目的现代性,带来全新体验,满足市场演出和文化惠民需求。持续推进“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拍摄4K高清粤剧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
吕剧:
以演出为中心打磨提升作品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 吕剧《一号村台》剧照
坚持以演出为中心,是提升创作质量、检验创作水平的重要理念。2月下旬,山东省吕剧院全体演职员加班加点,正在排练吕剧《一号村台》。山东省吕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孙香兰介绍,近期,根据上级部署,山东省吕剧院将赴鲁西南地区《一号村台》的故事发生地演出,实现“《一号村台》走村台”的目标。
村台,顾名思义就是用土将地基垫高,以应对黄河水患的地方特色景观。过去几年,山东省吕剧院下大力气,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出吕剧现代戏《一号村台》。首演获得热烈反响之后,《一号村台》剧组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汲取观众和专家的意见,时刻准备提升。
与现实生活紧密贴合、讴歌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生动实践,是《一号村台》创作的重要特点与创新。具体创作过程中,山东省吕剧院将鲁西南地区人民的火热生活,与吕剧唱腔、舞台表现形式等结合起来,将地方方言巧妙转化为塑造人物的“画笔”,既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丰富了角色的性格特点。
舞台艺术的关键,在于角色的成功塑造。前期创作时,主要演员除了深入鲁西南采风,更与当地群众建立联系,遇到不懂的细节问题,及时求教。《一号村台》也由此成为近年来山东现实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有专家指出,吕剧本身就是齐鲁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一号村台》的词、曲、舞美,均带有浓郁地方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戏生动彰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的道路。
2023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在火热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营养,增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
今年,山东省吕剧院进一步增强演出的责任意识,决定在全省挑选若干基层地区,推出不同版本,进一步巡演《一号村台》,以实际行动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利用演出的契机,加大采风和采访力度,搜集素材,对《一号村台》进行再提升,为其他剧目的创作积累经验。
据了解,2023年,山东省吕剧院在原创剧目方面也将再发力,推出《大道直行》。这是一部廉政题材的作品,有利于发挥吕剧接地气的专业优势,讲出现实题材的好故事。目前,作品的剧本正在加紧完善中。
孙香兰表示,《大道直行》的创作是山东省吕剧院拓宽创作领域、提升创作理念的一次尝试。除了总结运用过去创作的经验,山东省吕剧院将重点发挥集体创作的优势,将近年来培养的一批年轻人才,推上舞台中央。同时,积极向老艺术家求教,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实现“老带新”的立体传承。
《大道直行》的创作,也有望成为山东打造吕剧艺术高峰的又一个契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繁荣发展舞台艺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2023年,山东将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构建吕剧艺术作品传播推广体系。组织吕剧最新舞台艺术成果开展巡演,支持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山东。加强吕剧演艺资源整合,搞好优秀剧目梳理,向中演、保利等剧场院线进行集中推介。健全省直艺术院团演出奖励办法,引导各地加大吕剧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化演出奖励。继续做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演出服务工作,升级“齐鲁云剧场”等网上演艺平台,加大对吕剧艺术的传播推广力度。
秦腔:
加强血肉联系 好戏送群众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 三意社基层演出场景 三意社供图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秦安县城一多半的人都过来看戏了,上山的路已经被车和人堵住了。三意社的戏精彩绝伦、功底深厚,不愧是咱百年秦腔剧社!”甘肃秦安的一位戏迷这样说。只因戏好、角儿多、心贴心,三意社的到来让乡亲们一连多日过足了戏瘾。
2月17日至22日,西安演艺集团·西安三意社90余名演职人员在甘肃秦安刘坪镇陈寨村,为当地村民戏迷先后演出了《龙凤呈祥》《杨门女将》《玉堂春》《金沙滩》《火焰驹》《下河东》《铡美案》等10本秦腔经典大戏,受到戏迷们的热情追捧。接下来,三意社又走进陕西宝鸡,为当地戏迷带去《黑叮本》《狸猫换太子》《墙头记》《五典坡·前本》《安国夫人》等13本秦腔传统大戏。
将好戏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的心中,用戏曲精品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在文化自信自觉中凝聚精神之力,是三意社的不懈追求。演出行程中,有几日当地突降大雪,全体演职人员克服恶劣天气,高质量完成每场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迟迟不肯离去。
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表示:“三意社是从人民群众里走出来的剧社,能够得到群众一如既往的喜爱和支持是我们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唯有用精彩的表演、精湛的艺术、感恩的心态,用一场场好戏来回报所有戏迷朋友。”
2月13日,陕西省宣传部长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宣读了陕西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其中,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三意社创排的秦腔现代戏《陕北往事》荣获“优秀作品奖”。
秦腔《陕北往事》以党在延安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通过紧抓人心的剧情、情感真切的表演、壮美辽阔的黄土高原舞美设计、大气磅礴的秦声秦韵,生动演绎了陕北人民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所有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侯红琴表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拿出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与人民要求相适应、与新的审美要求相呼应的精品力作。
据悉,今年三意社计划创作排练改编自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新编剧目《宫廷记》、陕西省重大历史题材新编历史剧《无字碑》、新编传统戏《五娘传》以及秦腔实验先锋剧《爱的玫瑰》等,在继承与发展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其中,秦腔《爱的玫瑰》以发人深省的浪漫故事直击现实社会热门话题,以戏曲艺术让观众的心灵在生命与爱情的思考中接受洗礼。
“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将继续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侯红琴说。
同样,在西安文旅融合的典范街区——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众多戏迷和市民在春节期间过足了戏瘾。为传承发扬好秦腔文化,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联合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曲江新区管委会推出了“中华戏曲第一剧社·西安易俗社新春戏曲展演月”活动,演出50余场,唱火梨园古都。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介绍,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将于今年3月24日至26日在易俗大剧院精彩上演,易俗社将把更多优秀之作用心送给广大群众,用大秦正声唱出三秦儿女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的昂扬气魄。
2023年2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踔厉奋发 勇攀艺术“高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