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阳光灿烂,夏风和煦。
蓝天白云下的包头博物馆是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47个“5·18国际博物馆日” 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举办地。
主会场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包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包头博物馆联合承办。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艳春介绍,主会场活动将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联合公布内蒙古博物院“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内蒙古展览馆“‘中华颂——我们心中的模样’综合展”、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绿色内蒙古”展览、包头博物馆“塞上风光无限好——走西口历史文化展”、呼伦贝尔博物院“奋斗百年 启航未来——近现代的呼伦贝尔”展览、赤峰博物馆“金枝连朔漠——下嫁赤峰的清公主历史文物展”、林西博物馆“塞北烽火 红色林西”展览、锡林郭勒博物馆“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锡林郭勒乌兰牧骑专题展”、阿拉善博物馆“大漠史刻 东西互鉴——阿拉善岩画专题展”9个展览为2023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结果;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博物馆馆际联盟;推出“大河毓秀——河套地区远古时期至秦汉文明特展”“带里乾坤——中国古代北方带饰展”和“表里山河——包头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及非遗展示、普法教育、观摩研学等多种社教活动。除主会场活动外,全区所有备案博物馆还将举办60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他多次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22年7月8日,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博物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 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为观众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风雨六十余载,优化博物馆多元发展的体系布局
从1957年内蒙古第一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建成(2008年更名为内蒙古博物院)到今天,内蒙古博物馆事业建设改革发展已走过66个春秋。从最初的仅占地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0.5万平方米的小博物馆到如今占地6.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的综合地质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的蜕变见证着内蒙古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
经过60多年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现共有备案博物馆173家,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16家,其中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博物馆12家、三级博物馆22家,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14家、非国有博物馆43家,初步构建起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体制多元、门类齐全的博物馆体系。
经过60多年的可持续发展,全区备案博物馆展厅面积达52万多平方米,已是最初的50多倍;从业人员356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85人;拥有藏品总数135万多件/套,其中文物藏品120万多件/套、珍贵文物15916件/套、一级文物2152件/套、二级文物5397件/套、三级文物8367件/套。这些类型多样、精彩绝伦的藏品涵盖化石、玉器、钱币、模型、徽章、标本等多个类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见证了内蒙古地区变迁的历史,诉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内蒙古各级各类博物馆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着力写好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文章,在展览、社教、数字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设计是统揽全局的关键之举,指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充分发挥文物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博物馆及馆藏文物工作、协调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协作等职能,不断完善博物馆顶层设计,在藏品保护、展示利用、教育服务及机构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深化博物馆改革,与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博物馆晋级计划、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类博物馆培育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积极推动“博物馆+旅游”,将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之中,加快形成“以展带会、以会促游”的发展模式,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进一步创新丰富博物馆功能,使全区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展览展陈
讲好博物馆藏品背后的生动故事
展览展陈是一个博物馆的根本,是观众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是评价一个博物馆的重要标准。60多年来,内蒙古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持续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通过征集、采买、捐赠等,进一步丰富展陈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博物馆馆际联盟优势,推动区内博物馆与区外知名博物馆开展合作,采取资源互补、优势互鉴的做法,大力创新展示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持续加大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览的力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两个打造”工作方案,推出“文明曙光”“长城两边是故乡”“黄河从草原上流过”等600多个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展览。
赤峰博物馆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推出“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荣获 2022年“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鄂尔多斯博物院的“黄河几字弯里孕育的青铜文明展”荣获2022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众多优秀展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了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获得了广泛好评。
2023年“五一”期间,全区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66.8万多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博物馆已成为不同年龄观众的打卡地。
▲ 赤峰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探索数字建设
推动博物馆“智慧”创新发展
智慧博物馆是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处理收集关键信息,实现博物馆传播展示的全面提升。通过技术革新,博物馆带给参观者的体验感受更为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更为广泛,为博物馆插上腾飞的翅膀。
内蒙古着力推进博物馆创新性发展,贯彻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推进相关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内蒙古博物院建立三维藏品数据管理系统。内蒙古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推出数字体验展览活动,利用三维全景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通过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录音解说、文字及图片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用户的感官体验。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在完成虚拟展厅、扫码听讲解等服务的同时,于2022年完成256件重点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为线上博物馆、云博物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峰市红山文化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建设完善数字科普区、虚拟展厅、环幕影院、观景平台等互动体验场所,给受众带来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乌拉特后旗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依托讲解数字化建设,开设并完善了智能语音导览系统,配备了专业讲解器材,满足参观群众自助讲解服务的需要。
全区大部分博物馆相继建立起文物资料数据库,积极探索数字化深度游览模式,助力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强化线上宣传
汇聚博物馆“云上”的磅礴力量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云直播、云展览、云课堂、云声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打造“云上”博物馆已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必由之路。内蒙古积极应用网络科技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通过藏品数字化、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博物馆数字化,加强与融媒体、数字化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为进一步拓宽博物馆宣传渠道,讲好文物故事,与新华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推出《长城长》《馆长,请亮宝》《根脉》等大型综合节目,公众号推出“云游博物馆”系列宣传栏目,讲述区内博物馆风采,展示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阿拉善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精美藏品,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
各地文旅局、博物馆推出“文旅局长话文旅”“博物馆长讲文物”等宣传活动,各地各级文旅局长、博物馆长积极化身家乡文化旅游的代言人、宣传员、讲解员,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新媒体浏览量达600余万次;同时,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大型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由优秀主持人化身寻宝人,走访16个省区市,访问三星堆博物馆、敦煌博物院、中国陶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24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托克托县博物馆推出大型线上展览“透过馆藏看青城”,通过网上文物精品展览,向广大观众展示魅力青城——呼和浩特的深厚文化底蕴。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以“文物里的中国——黄河篇”为主题制作系列短视频,讲述黄河文化遗产历史故事,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通过“云上”传播,博物馆已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通过“云上”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进一步提升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 包头博物馆讲解员孙桐宇为观众讲解
开展社教活动
搭建博物馆与观众对话的桥梁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创造传播新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是现代博物馆建设的应有之义。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指定13家文博单位开展常态化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活动,指导各博物馆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持续推动“流动数字博物馆流动展车”下基层,累计开展416场,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同时该院荣获“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单位和“大思政课”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内蒙古博物院“博物弘文·守望相助”志愿服务案例、鄂尔多斯博物院“傲其少年·志向未来”暑期志愿服务案例入围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赤峰市将每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定为博物馆宣传月,组织举办“博物馆之夜”“博物馆长讲文物”活动;红山文化博物馆开发“日出红山——博物馆剧本杀”现场探秘活动,通过趣味化、沉浸式的故事主线,让观众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昭君博物院开展“流动中的博物馆”特色专题教育活动以及“昭博讲坛”“昭君文化大讲座”等相关学术讲座。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展“古生物科普周活动”。
满洲里博物馆举办“喜迎二十大复兴强国有我”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活动暨沉浸式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无论是怀着瞻仰之心抑或是学习之志,当人们走进各类博物馆时,一定会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那是历史的冲击、文化的震撼、智慧的感染。
促进文旅融合
打造博物馆旅游的精品线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的人们出行旅游,不仅仅是欣赏好山好水好风光,更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他们愿意走进文博场馆,看艺术,看历史,看文化,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越来越追求旅游的个性、深度和特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诗和远方”牵手、博物馆与旅游相融合。
内蒙古等级博物馆中近50%被评为A级旅游景区,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研学活动异彩纷呈。各地博物馆努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配套措施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大力开发丰富文创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作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高速自驾指引旅游手绘地图》,将内蒙古多家博物馆纳入到自驾旅游的线路当中。呼和浩特整合多家博物馆资源,着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拟开通博物馆公交专线,利用车体广告宣传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也在开展知青、兵团怀旧研学旅游。
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地,开展“博物馆之夜”活动,延长开放时间,让游客有更充裕的观展时间。
内蒙古“博物馆热”方兴未艾,到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打卡已成为内蒙古社会文化的新风尚,博物馆已成为内蒙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布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提供)
2023年5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