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乌兰夫故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这些地方是红色精神的承载地,每天,来自大江南北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感受不畏艰险、英勇向前的革命精神,传承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正值建党102周年,让我们走进这些红色场馆,追忆当年的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湘江水长流
宾 阳 文/图
端午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广西全州的湘江边。
站在凤凰嘴渡口看,湘江状如菱形,南来是一个三角,北去也是一个三角。河床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宽,流水静默,江风徐徐,波光闪闪。
古老的码头盛景不再,只留下一条条光滑的青石板,诉说着昔日的繁忙。岸边是树木和竹林,江面时而有几条鱼跳跃起来。我想到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红军涉险湘江埠,江底尽埋忠烈骨。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勿食湘江鱼。”当年湘江战役的惨烈,可见一斑。
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队苦战数个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仅在凤凰嘴渡口牺牲的红军就超过万人,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
如今,一部分烈士遗骸已经得到安葬,英魂不再漂泊。湘江,也因为这场战役而镌刻在历史的教科书上。
湘江战役是读到初中课文《老山界》时知道的。文章讲的是红军长征过广西全州翻越越城岭的故事。越城岭在当地叫老山界。
老山界在桂北,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第二主峰真宝顶在全州、资源两县交界处,海拔2123.4米,为广西第二高峰。老山界群峰高耸,山高路陡,悬崖峭壁,天气瞬息万变,被视为鸟儿也飞不过去的人间畏途。1934年12月初,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这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红军为什么一定要翻越老山界呢?老师在讲课时告诉我们,红军损失惨重,只能选择敌军薄弱的地方突破。
全州古称清湘。明万历年间,因为境内湘山寺的开山祖师全真和尚而改名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足见全真大师和湘山寺在当时文化地位之高。
湘山寺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住寺为僧21年,留有石刻花图。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崖刻“寿世慈荫”。湘山寺是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至今已有1250多年。1943年日军轰炸和1944年日军侵占后,毁寺残佛,仅剩10余间寮房和妙明塔。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重新修复。
1942年5月,抗日名将戴安澜在缅甸壮烈牺牲,之后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运送回国,安放于湘山寺。此前数月,戴安澜正是从全州出发,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抗日。
戴安澜有4个子女,复东、藩篱、靖东、澄东,名字均蕴含抗日救国之义。他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7月31日,在全州县城,上万人为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
毛泽东在《海欧将军千古》中写道:“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在挽词中写道:“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在全州,我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访了各个战场遗址、曾经驻留的村落、渡江的渡口和纪念场馆。所到之处,青山肃穆,静水流深,让人心生敬畏。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浮雕
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湘江战役以及整个长征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易荡平自尽就义、陈树湘断肠明志……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彰显着革命信仰的磅礴力量。
在各个村落,村民知道我们探寻湘江战役的历史后,主动围过来跟我们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感恩、自豪和自信的精神在悄悄地生长和传播。
事实上,无论是戴安澜率部远征抗日,还是红军舍生忘死干革命,无论是战争时期村民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援红军,还是和平年代勤勤恳恳建设家园,包含着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
湘江水长流。历史的车轮犹如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那些沉淀下来的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绽放光芒。
乌兰夫故居感怀
阿勒得尔图 王 慧
夏至刚过,内蒙古土默特平原上已是一望无垠的绿色,绿得鲜艳、绿得朦胧。由于玉米、高粱、谷子等庄稼的品种不同,于是田野便绿出了层次、绿出了波浪,在公路上奔跑的越野车犹如一条小船在绿色的波涛中荡漾。从呼和浩特出发,行驶40多公里,便来到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个绿树成荫的村庄之中。
乌兰夫故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兰夫故居主任王浩军介绍,塔布赛村以乌兰夫故居为核心,以百年老街、百年老宅、红色大讲堂为辅开发出一条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的旅游线路,点缀其间的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展厅、红色大食堂、红色民宿等凸显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乌兰夫故居
乌兰夫故居自2021年开始为呼和浩特市20多所中小学提供红色研学服务,如今已有3万多名中小学生在乌兰夫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乌兰夫纪念馆已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的500多个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其中包头钢铁集团就有80多个党支部、2万多名党员到乌兰夫故居学习体验。“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红色基因在这里得以传承、红色血脉在这里得以赓续、红色文化在这里得以发扬。”王浩军说。
乌兰夫故居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24亩。故居庭院中乌兰夫半身塑像的名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故居古朴而典雅,有正房、东西厢房、磨坊、碾坊、粮仓等20多间,虽然几经修缮,但基本是原貌风格。
乌兰夫在这所院落里生活、学习13年,1919年他考入归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高等小学继续求学,从此迈出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步伐。1923年暑假,乌兰夫和30多名热血青年从内蒙古千里迢迢到北京蒙藏学校,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对他们很关注,还到蒙藏学校和这批蒙古族青年交流谈心。他们是乌兰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乌兰夫故居的后面是在白杨“护卫”下的碑廊,22块碑文书写的是乌兰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关政策性讲话的摘录。“民族很多,而祖国只有一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内蒙古自治区,这是已为历史证明了的千真万确的真理”……这些大理石碑镶嵌在墙上时并没有边框装饰。2019年,在乌兰夫身边工作过的葛鸿儒通过自治区关工委向乌兰夫故居捐款5万元,乌兰夫故居利用这笔捐款为22块碑文加上边框,增加了其厚重感、历史感和沧桑感。
乌兰夫故居的南侧是乌兰夫生平展厅,展示了乌兰夫光辉的一生。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的讲话、报告在各种书籍中可以经常看到,但乌兰夫的诗作却比较少见,所以,在展厅里看到乌兰夫19周岁时写的诗就格外激动。
山河悲破碎,水火痛黎元。
赤帜镰刀举,为民解倒悬。
胸怀救国志,肩负民族托。
鲲鹏徏北海,取火向赤俄。
远渡寻真理,归来报国家。
愿洒长虹血,赤遍我中华。
1925年10月,乌兰夫受中共北方区委选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临行前作此诗以明其志。
展厅内的一尊紫铜雕像更是让人感动。王浩军介绍,这尊紫铜雕像是“三千孤儿”捐献的。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历史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着大量孤儿,这些弱小而又羸弱的生命时刻面临着疾病和死亡的威胁。1959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大姐向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提出支援奶粉的请求。乌兰夫说支援奶粉可以,但毕竟是权宜之计,不如把这些孩子接到内蒙古草原,让草原上的牧民抚养。
乌兰夫、康克清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总理完全赞成。于是“三千孤儿入内蒙”便成为“国家行动”,“三千孤儿”也就成为“国家的孩子”。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向曾经抚养多名上海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授予“人民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乌兰夫故居,每天前去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正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诠释。
(本文图片由乌兰夫故居提供)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青春”密码
秦 毅 文/图
到陕西西安旅游、研学,被誉为“红色驿站”“红色革命的桥梁”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简称“八办”),是参观者必去的地方之一。近年来,“八办”紧扣“青春”主题,推出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研学活动。
“八办”是西安一处普通的“工”字形土木结构平房院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发生了很多激情澎湃的故事。作为八路军办事处所在地,这里曾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八路”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体验纺线
当年“八办”的所在地被称作七贤庄,始建于1934年冬,落成于1936年春,占地1.36万平方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红军联络处,由叶剑英主持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里也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仅1938年,从“八办”送往延安的进步青年就有1万多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则有2万多人。白求恩、柯棣华、陈嘉庚、艾青、光未然、康濯、塞克等从这里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如今这里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步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大门,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的10套院落,青砖白墙,错落有致。陈列室陈列着当年的文件、证章、电台、书刊、新闻图片、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生动地记录着办事处成立的经过、历史任务及办事处同志工作、学习和与敌人斗争的场景。从1936年到1946年,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工作、战斗的足迹。
“我是小八路,磨炼不怕苦……”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小学生唱着革命歌曲、摇车学纺线、扛枪学军事,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走近革命历史、体验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已成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常见的亮丽风景。“红色传人——我是小八路”青少年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已经成为这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牌项目。
在西安“八办”,时常能从年轻人的口中听到铮铮誓言。在听过讲解、参观完纪念馆后,正青春的当代学生,铿锵有力地抒发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远大理想。
为了更好地运用好陕西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与西安长安通公司、陕西“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合作,联合推出革命文物主题“长安通·学生卡”,可用于西安各条公交、地铁线路。
该卡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我是小八路”IP形象为设计元素,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将革命文物故事融进公交卡的创意设计中。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卡面的二维码就可观看革命文物故事视频,重温革命历史,通过光影故事加深学生对党史的了解,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70多年前,大批爱国青年从祖国各地通过“八办”前往延安,投入火热的革命熔炉中,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扛起为新时代青年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的历史责任,引导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开拓创新。
在汉口历史风貌区触摸红色脉动
瞿祥涛 文/图
若要读懂湖北武汉这座英雄之城,一定要走进汉口历史风貌区。在这里,一条条小巷、一座座建筑、一个个物件……都浓缩着珍贵的红色记忆。
在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上,一排黄色漆面的复古西式公寓别有韵味,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红色牌匾下“八七会议会址”6个大字格外醒目。1927年8月7日,著名的“八七会议”在此召开,毛泽东在这场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走进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排大字,旁边是一面鲜红的党旗,下方有入党誓词。纪念馆二楼的一个小房间,是复原的会议现场,几张桌椅陈列其中。看着这方小小的空间,仿佛革命先辈们的风姿就在眼前,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研学队悠扬的合唱声此起彼伏。在胜利街与黎黄陂路的十字路口,一座红墙赤瓦的三层洋房静静矗立,这里是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1927年初,中共中央机关在武汉期间租用了这栋楼,数十位党的重要领导人在此居住或从事革命活动。
馆内还复原了当时中共中央秘书厅各部门,以及各领导人的办公室兼卧室原貌。办公室内部的陈设大都十分简单朴素,一张桌椅、一张床铺,以及报刊架和书架,让人回想到革命先辈在灯下奋笔疾书,为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而挥洒青春热血的情景。
纪念馆出口处的参观留言板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负重前行,才能让我们岁月静好”等留言布满墙壁,一种家国情怀顿时涌上心头,让人瞬间充满力量。
▲观众在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追寻革命足迹
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出来不远处,便是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纪念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湖北全省总工会旧址以及一街之隔的刘少奇同志旧居组成。抬头望去,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大楼外观朴实典雅,三层小楼的外墙上,铁艺栅栏和墙雕在阳光下呈现出独特的古典韵味。
正值“七一”,馆内参观、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采用3D技术立体呈现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诞生及迁汉的历程。”进入旧址一楼序厅,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的“光影盛宴”,让人“穿越”到上世纪20年代。1927年春,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也逐渐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正式迁到武汉办公,全国铁路、邮务等产业总工会在武汉开展活动。
穿过序厅,生动的立体墙画、考究的图文详细描述了全总迁汉前后,全国总工会在武汉开展工人运动的历史:工人阶级全力支援北伐战争、汉口英美烟厂工人罢工,收回汉口英租界……“这座群雕名为‘勇立潮头’,是根据当时一些工会会员人物形象所制作的雕塑。”在楼梯拐角处,一座黄铜雕像栩栩如生。讲解员介绍,雕像主体由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纺织女工、码头工人、人力车夫、商贩等组成,他们有的紧握拳头,有的高擎长枪,有的托举着箱子,一个个神情坚定、目光如炬。
纪念馆工作人员胡文辉介绍,2022年11月17日,历经3年修缮,沉寂多年的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参观。如今,这颗工运史上的璀璨明珠,正等待着更多的人去追寻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位于汉口历史风貌区的这三座红色场馆,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生动写照,也必将为我们在新征程取得新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7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