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5
今年暑期,文化场馆的热度居高不下。面对有限的文化资源和旺盛的参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各地纷纷创新举措、优化服务,采取错时开放、延时开放、优化预约程序、提高参观人数限额等措施,以提升人们参观游览的体验感、获得感。
案例一
浙江杭州打破“周一闭馆”惯例,28家市属博物馆周一开放——
在杭州,每天有博物馆可以逛
本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7月31日起,浙江杭州调整全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实行分类错时开放。调整后,杭州有28家博物馆周一开放参观。杭州市民和游客即使在周一这个传统博物馆的闭馆日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可以在西湖景区和运河沿线,参观岳飞纪念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市属博物馆。此外,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8月1日起,开启为期3个月的夜游模式,每周二至周日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9点,方便市民和游客错峰参观……近年来,浙江让文化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不断创新文博场馆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 “杭州的博物馆”地图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供
从供需关系入手,探路“博物馆自由”
“我觉得博物馆调整开放时间,能满足更多人的进馆需求。”杭州取消“周一闭馆”惯例后一周,8月7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带孩子来观展的本地市民黄女士感慨。
为何要调整博物馆开放时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给出了一组数据。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17年至2019年,杭州市博物馆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150万左右;2020年至2022年,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500万至600万之间;今年上半年,参观人次就已接近500万。这还不包括各大省属博物馆的客流量。
“博物馆每周需选择一天闭馆是有原因的。”杭州博物馆相关专家表示,经过周末大客流后的博物馆文物需要休整,同时也需要保证展品的安全和品质,这就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安排专业性的工作,比如对展品进行清洁保养、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与检查、对展区部分展品进行调整或上新;为确保文物安全,也需要对展柜里的低值易耗品进行及时更换。不仅如此,闭馆期间还需维护关键设备,避免出现零部件松动、脱落等隐患。
一面是参观者高涨的需求,一面是博物馆运营管理所需,如何权衡?杭州并没有“一刀切”,经过前期民意调查和充分论证,博物馆在错时开放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自7月31日起试行分类、分区域错时开放。调整后杭州的博物馆开放时间将分为两类:第一类场馆每天开放,共11家。第二类场馆错时开放,其中,有24家每周一闭馆,另外17家每周二闭馆。
“每天开放的场馆,都位于人流量较大的主城区或者西湖景区,而且文物数量较少、日常维护投入较小。”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需要闭馆休整的博物馆,也按照地理位置和类型进行分类,错时开放,“比如杭州博物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都在吴山景区附近,一个周一闭馆,一个周二闭馆,这样一来,人们在杭州每天都有博物馆可以逛。”
立足优质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
打破“周一闭馆”惯例只是博物馆提升自身形象和扩展影响力的举措之一。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创新,也需要多元的优质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更需要贴近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文博场馆服务,浙江是“走心”的。7月20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举办“走遍杭州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推出3000本专属护照,邀请市民和游客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分享打卡逛展体验。
▲ 7月23日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发出第一本“护照”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供图
▲ 7月23日富阳博物馆发出第一本“护照”,观众留下寄语。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供图
“今天是专程赶过来盖章的。女儿最近迷恋上了集章,为此还特意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盖章本。”在中国扇博物馆服务台旁,来自广东珠海的游客黄女士陪着女儿认真地盖章,“这几天我们已经跑了5家博物馆,这也是旅途中的珍贵回忆。”
扫一扫二维码,通过电子地图,找到距离最近的博物馆,参观后即可盖上专属印章……“走遍杭州的博物馆”参与方式十分便捷,活动的主入口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专门打造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杭城迹忆”。“这既是杭州市文化遗产惠民服务阵地,也是杭州文物和博物馆资源面向公众服务的窗口。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杭城迹忆’平台上对杭州市197个博物馆进行一站式入馆预约,十分便捷实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会将国有博物馆的人流量,分流一部分到人流量相对较少的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社区)博物馆,在最大限度提升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获得感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打破时空限制,探索运营模式
浙江作为文旅促进共同富裕的全国唯一试点省,不断打破时空限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投入,探索文博场馆创新运营模式,积极推动“政府独唱”为“政府和社会合唱”。
以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为例:2017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率先尝试把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的做法引入博物馆。展览的创意策划、内容撰写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如“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不仅展出标本,还展出了民众的创意。2022年,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动植物、矿物标本为主的展览和元宇宙剧场及多个互动展项为主。“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说白天忙着赏美景,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然而,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错峰需求。”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看来,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既丰富了在地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方便外地游客共享文化新空间和新体验。
据介绍,“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数十名全职人员组成,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24小时博物馆”日常运营以公益性兼顾经营性,并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推动夜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4小时博物馆”也已成为该院率先探索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离运营模式的文化体验新空间。
案例二
江苏南京完善预约机制、升级售票系统、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游活动——
应对“博物馆热”有妙招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文/图
暑期以来,江苏南京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博物馆的热度更是高居不下。数据显示,7月1日至30日,南京文博场馆接待游客总量达114.21万人次,同比2022年同期上涨119.13%。伴随着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参观预约难、黄牛横行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南京博物院等热门场馆更是一票难求,还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就如何能预约上南京博物院求网友支招。
面对有限的文化资源和旺盛的参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南京博物院不断提升接待能力,探索优化开放服务。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南京博物院,该院不断完善预约机制,采取分时段预约、动态投放门票、优化预约程序、提高参观人数限额等措施,逐步提升预约管理水平。南京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考虑保障文物安全和观众参观舒适度,南京博物院核定日最大承载量为2.5万人,最大瞬时承载量为1.25万人。目前,为了解决观众约票难的问题,南京博物院已将日参观上限额调整到了2.5万人。面对井喷的客流,南京博物院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对游客数量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科学疏导客流。
针对恶意抢票、囤票、倒票、爽约等行为,南京博物院严格执行预约“黑名单”制度,封堵“黄牛”IP地址和账号,积极联合文化执法和公安等部门加大对“黄牛党”违规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下一步,南京博物院将配合公安部门实施人脸识别入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再升级。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南京博物院在保障文物安全和观众参观安全的前提下,自8月5日起,延长开放时间。
为尽力保障公众预约门票,南京许多热门文博场馆也纷纷采取有力措施。记者了解到,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升级售票系统,实行动态预约二维码,施行因人流放票、适当增票、分段放票,同时借助相关外援力量,打击黄牛票,降低安全风险,增大游客购票几率。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实行线上线下购票,并在门前及游客中心设置网络购票通道二维码,提供多渠道购票方式。
▲ 暑期观众在南京博物院参观
“好消息,六朝博物馆周一不闭馆了,赶紧冲!”湖北游客李先生听到六朝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至10月8日的消息,立即告诉了同行的朋友,把参观计划添加至行程中。为了尽可能接待更多市民和游客、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南京许多热门文化场馆均延长了开放时间。
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从7月24日起实行晚间延时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17∶00至22∶00。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每日均开放,并延时至22∶30,周末晚上11点才停止售票。南京钟山风景区内的孙中山纪念馆、明孝陵博物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在8月1日至31日期间,均实施延迟闭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暑期开馆时间提前至8∶30,并实时关注客流情况,结合游客需求灵活调整闭馆及清场时间,弹性增加游客参观时长。金陵美术馆南门的老城南记忆馆、崔豫章艺术馆和金陵美术馆艺术空间每周二至周日延迟到21∶00闭馆。
全年365天开放的金陵图书馆,近期在一楼图书借阅室、少儿借阅室和阅·荐空间等窗口区域实施晚间(17∶00-20∶30)延时开放,并创新打造新型阅读空间——“八九零空间”在晚间提供延时服务。据统计,7月,金陵图书馆晚间服务接待读者约1.2万人次。
此外,许多场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夜游、夜娱活动,打造夜间文化体验新空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每周二到周日推出两场《金陵·王府往事》沉浸式戏曲演出,让游客在夜间的瞻园中感受一场古色古香的明代婚礼,亲身推动剧情的发展。南京城墙博物馆《心印·中华门》沉浸式光雕秀等新型夜间品牌项目,成为撬动夜间经济的支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历经4个多月的升级改造,1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在2000多平方米的多进穿堂式特色展厅中全新亮相,并开放了南门草坪、花园长廊、津逮楼等区域供游客夜间游览,周末夜晚还有5D秀、古筝表演、水幕秀等精彩节目。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延时开放、积极探索夜间开放方式等多样化创新举措,南京各文博场馆努力确保市民和游客每天都有博物馆可以参观游览,最大限度提升参观游览的体验感、获得感。此外,各文博场馆还精心策划了优质展览,创新了社教活动形式,为市民和游客推出丰富多彩文化大餐。
案例三
河北保定市图书馆:打造便民惠民新型阅读空间
本报驻河北实习记者 范海刚
往年暑假,对河北省保定市市民张杰来说,家里的两个孩子去哪儿“充电”总是让他头疼。今年暑假,张杰却格外省心,只因家门口多了一家“24小时图书馆”。
这家图书馆位于隆兴中路与阳光大街交叉口的街角公园里。图书馆虽然不大,但是图书种类丰富,24小时“营业”的便捷性,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目前,像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保定共有10座,它们分布于公园、生活小区、酒店大堂等公共区域,为读者提供了不打烊的阅读空间,是保定市图书馆不断创新模式、扎实推进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
▲ 保定市“24小时图书馆” 保定市图书馆供图
据了解,“24小时图书馆”是无人值守自助借阅的新型阅读空间,每本图书都有独立的小格子存放,读者只需用借阅证就能实现图书借还服务。借书时,在自助借还机上输入书本对应的编号;还书时,只需将图书放置扫描区域即可完成。
“‘24小时图书馆’采取馆店合作的新型运营模式,图书馆出资建设,新华书店负责后期维护,既方便了读者借阅图书,也增加了新的服务项目。优选的10处点位,基本形成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布局,大大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保定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刘永顺介绍,近年来,保定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市场参与、图书馆合作”的城市书院建构体系,坚持打开图书馆大门,引入社会力量,努力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基本构建了高质量全民阅读生态框架。
据统计,2022年至今,保定市图书馆年服务读者由18万人次上升到70余万人次,注册读者数量增长近5倍,图书借阅册次由6.7万提高到35万。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提升,更是创新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现在读者的‘待遇’真是不赖,有书香、空调做伴,自习区还能给手机充电,中午还有沙发休息,我一待就是一天。”读者李颖说。据了解,为更好地践行“读者至上”理念,保定市图书馆推出了取消办证押金、增加图书证借阅数量、延长开放时间、建立“馆长迎宾”等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目前开放时长居全省第一。
想看的书,借不到怎么办?保定市图书馆早就为读者想到了好法子。2022年3月份以来,保定市图书馆携手保定新华书店开展了“您看书我买单”全民阅读活动,读者在保定市新华书店各网点核验相关信息成功后,即可凭读者证取走心仪图书。
刘永顺表示,该活动将馆藏文献采购选择权赋予读者,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求。截至目前,该活动共惠及读者3万余人,为读者“买单”金额达71万元。
暑假期间,社区图书馆在家门口带来“诗与远方”的话题热度不减。在保定,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基础上,当地又相继推出了19家社区图书馆,将文化大餐送到市民眼前,逐渐形成了邻里阅读圈。
与“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比,这些社区图书馆引进先进图书馆管理服务软件,无需投入图书借阅专业设备、无需图书专业人员操作(一般由社区物业人员负责),市民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小程序,就能实现图书捐赠、通借通还、社群书友、数字阅读等功能。
李磊是保定市华中假日山水华庭小区物业经理,也是该社区图书馆的负责人。“扫码借阅方便快捷,既实用又好用。图书除了定期进行更换外,大家还会自发举行相关的阅读活动,十分热闹。”李磊表示,社区居民“以书为媒”,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刘永顺表示,保定市图书馆借鉴共享经济模式,依托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菜鸟驿站等,正在搭建一个更加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邻里阅读(全民阅读)”平台。通过平台的建立和全民阅读地图绘制,打造覆盖从市图、区图到街道社区的“悦”读体系和网格分布,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服务体验。同时,不断完善建设机制、技术支撑、运行管理等保障体系,带动各县全面铺开社区图书馆建设,实现“全民共捐、全民共享、全民共读”的保定阅读模式,擦亮“书香保定”文化名片。
评 论
将“以人民为中心”落细落实
宾 阳
今年暑期,为应对学生和家长出游密集或“充电”忙,各地公共文化场馆迅速行动,有的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文化馆增加公益培训项目,有的美术馆把展览办到景区,以杭州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博物馆更是打破多年“周一闭馆”模式,分类错时开放。这些举措广受关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点赞,也践行了公共文化场馆“民有所呼,馆有所应”主动服务的理念。
我们为这些做法叫好。“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贯彻到工作实践中,落细落实。
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这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终极目标。党的二十大更是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共文化机构的规划发展、创新实践和日常服务等,都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偏离。比如,前些年个别地方把一些高大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建在偏远的“无人区”,群众很难到达,这就偏离了“中心”。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所在。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才能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利。
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至少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补短板。不少地方公共文化设施还相对滞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二是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群体之间不平衡还依然存在,需要破解。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针对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还需进一步优化和细化。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谋定而后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才能得到更好地提高。四是持续创新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五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人员、文艺骨干、志愿者等的思想品德、业务技能、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都要不断提升,与时俱进。
2023年8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