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白银是一种稀有的贵重金属,在地壳内的含量很少,分布也很分散,提炼起来比较困难。白银的理化性质较为稳定,导热、导电性能很好,富延展性,反光率极高,同时具有耐氧化、耐腐蚀的特征,历经千年仍可新亮如初。白银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容易加工,因而成为历代工匠最喜欢的加工材料之一。古往今来,白银制品大概分为实用和装饰两大类,其中,装饰类银制品多为王公贵族和富商陈设、把玩、使用;实用类银制品则既包括白银制作的货币、乐器、兵器、法器、祭具等,也有银餐具、银酒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个历史时期的银制品,都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们及其背后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白银文化。
银器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它的制作与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银器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墟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银蛇杖、银鱼、银鼎等。从战国到秦代,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升。汉代,银制品逐渐普及,甚至成为官府公卖的重要产品,其形态和纹样受到青铜器的影响,工艺也更加精细。如汉代腹錾横款“五官”的银盆,色白如新,彰显了锤鍱及抛光技术的进步。东晋十六国时期,已出现了银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不仅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工艺技术也达到新的高度。宋元时期,银器被广泛使用,多为酒器、茶具、装饰品,工艺则在继承唐代金银器制作和装饰技巧的基础上另创一格。明清时期,银器制作空前兴旺,银器已成为大部分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其风格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加浓厚。尤其是清代,银器技艺精湛,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
银是金之外最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的金属之一,在中国,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有佩戴银饰的传统,因为人们认为,银除了代表富贵高雅,还能起到驱邪、降福、保平安的作用,人们给刚出生的婴儿挂银锁、戴银手镯就是一个传统民俗。白银具有高贵、美丽、含蓄、低调的特质,除了银器越来越受人瞩目,造型多变、价格较低的银饰也受到现代时尚女性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银制品一直以来深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欢迎,如藏族有银盘、银盆,蒙古族有银奶壶、银奶罐、酥油银灯等。银饰也在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呈现了少数民族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其中背水做饭的青年妇女,戴的首饰就有银钏。银饰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饰物,纯净无瑕、质地坚硬的银饰,也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在贵州、湖南湘西等地,每逢年节,苗族女子浑身上下银光闪闪,戴着银冠(大银角)、银项圈、银挂件、银链条,等等。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类型、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些苗族银饰大多在家庭作坊内手工制作,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者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传统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鎏金、钿翠、花丝、缕雕、烤蓝、包嵌、錾刻、浮雕等。
银还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伴侣。《史记·孝武本纪》中说“金银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认为使用银餐具有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的作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具有“安五脏 定心神 治惊悸 避邪气”之效能。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银离子具有消毒、杀菌作用,银提取的成分也被用作消毒剂、烫伤膏和妇女用药添加剂等。
永兴有很多银业公司 夏建军 摄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境内既无金矿又无银矿,但这里的人们掌握从废料中冶炼金银的技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不甘贫穷的永兴人下南洋谋生,逐渐掌握了从金号、首饰店的楼板、灰尘、洗手水中提炼金银的技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兴乡土志》记载:“永兴聘常宁人铸铅锡,聘桂阳人铸银铜。尔后,父传子承,师授徒继,发展为民间工艺。单户或合伙开炉,时断时续,沿袭至今,以柏林、樟树、太和、洞口为盛。”这种传统的冶炼技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永兴冶炼人,回收金银成为他们以技立身、出外谋生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永兴人又学会了从废料、废渣、废液中提炼金银的技术。这一变废为宝的民间传统工艺,20世纪90年代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小作坊的金银冶炼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发展,虽然繁荣了地方经济,也造成环境污染。后来,永兴县委、县政府通过环保整治,引导金银冶炼企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先后在柏林、黄泥、洞口、太和、樟树、金龟、塘门口建立7个金银生产项目区。永兴冶炼人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工艺,从废渣、废料、废液中提取白银,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银制品,钯、铋、硒、碲、锑、铂、铟、镍等20余种稀有金属也在循环利用中得到再生。2002年,永兴被世界白银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共同认定为“中国银都”,创造了零资源铸就大产业的奇迹。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永兴每年产白银2000吨以上,占全国白银产量的25%以上。
“中国白银第一坊”景区 夏建军 摄
景区进门处摆放着一枚大银锭 夏建军 摄
2008年7月20日,“中国白银第一坊”在永兴正式开园。“中国白银第一坊”占地面积40亩,整个景区包括祖师殿、原始冶炼作坊、陈列管理中心、信义堂、白银艺术博物馆、银制品体验坊、银楼等设施。其中惊艳亮相的银楼,总面积140平方米,楼高10米,为钢混结构的二层式阁楼,除屋面和瓦片外,主要构件和门窗的镂空雕花全部用银片装饰,整个楼体通体银白、奢华精致。银楼由永兴县鑫达银业股份公司用5万两白银铸造而成,所用白银全部为“三废”循环再生利用技术提炼。集形象展示、工业观光、主题体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中国白银第一坊”,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银楼也成为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永兴银楼 夏建军 摄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9月5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