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
打造老区文化传承新地标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近日对外发布数据:截至10月7日,今年到临沂市博物馆参观的民众达到101.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临沂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建玲认为,随着临沂城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日趋浓厚,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临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
研学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博物馆研发一系列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教育课程,积极推进各方协作,共建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具有临沂文化特色的研学品牌。今年以来,博物馆研学热潮不断,截至10月,临沂市博物馆共接待研学团体超830批次。
▲ 临沂市博物馆“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公教活动 临沂市博物馆供图
“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系列课程,是临沂市博物馆打造的全省知名公共教育品牌。这一课程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即将奔赴五湖四海的“准大学生”相结合,开展包括临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的文博讲堂,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体验,寻访历史遗迹、参观特色博物馆等文化之旅,志愿讲解、文明礼仪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博物馆里深入了解家乡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做家乡文化的传承者。
同时,临沂市博物馆不断探索“博物馆+”的无限可能,在传播历史、传承文化过程中,讲好新时代文物故事,打造无边界的博物馆。今年以来,开展公益讲解1021场,举办“我们的节日”“博物馆奇妙夜”“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班”等公益活动502场。
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普遍面临“文明参观”的问题。在临沂市博物馆,因为经常性举办研学课程,青少年群体多,孩子天性好动,不可避免出现触碰展柜、喧哗打闹等情况。为此,临沂市博物馆一方面加大人员值守,安排志愿者、馆内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另一方面通过馆内媒体平台、展厅提示板等方式,对进馆民众进行常态化提醒。
赵建玲表示,文博场馆的文明参观问题,是长期存在且无法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但是伴随公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加之媒体、文博场馆等的不断呼吁,如今这类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临沂市博物馆未来也将加大志愿队伍培训力度,打造立体文明观展空间,让博物馆成为“静音静心”的大课堂。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
“阅读+文旅”碰撞出多彩火花
中国文化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10月21日上午,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座无虚席,由南京红山动物园专业人员孙涛带来的讲座“红山动物园的明星们”让现场不同年龄的大小听众兴趣盎然。
秦淮图书馆地处南京夫子庙核心景区,文旅资源丰富,市民文化绵延,是主客共享的天然试验地。通过加强阵地建设与活动补充,秦淮图书馆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坚持找准定位,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同步解决图书馆内空间限制、景区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达成资源互补、多维共生的文旅融合生态。
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转角·遇见”文化休闲空间建设。结合本地区发展现状,整合利用街头转角等小微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的文化休闲驿站,有效串联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园区、居民社区,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图书馆根据各个空间的特点个性化配书,实现书籍流转、通借通还,在秦淮的街头巷尾小憩时,市民也可以转角遇见书香。
红瓦尖顶、老虎窗、立式烟囱、带立柱的门廊……这座坐落于秦淮风光带的独具民国风情的小洋楼,是为了纪念姚文采先生而打造的,“文采书屋”就坐落于此。从“文采书屋”的开放起,秦淮区图书馆以风雅而有故事的转角为载体,在秦淮老城区中选取100个有故事、有文化的街头转角,正式打造“转角·遇见”文化休闲空间。通过集电子阅读、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微文化公共空间建设,为市民送上身边的人文驿站。
近日,由秦淮区图书馆和悦的读书会联合承办的“游见秦淮”大型系列文化推广活动,走进了“金陵第一园”美誉的瞻园,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云嘉燕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一次园林之旅。该馆依托地方志等地方文献资源,以馆藏图书为载体,以秦淮区历史遗存、文化资源和旅游动线为串连,通过“专家讲座+线下行走”的活动方式,讲述秦淮故事,从行走中感悟秦淮文化。
在太平南路街头,了解近代南京商业繁荣与现代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到西街考古现场,一睹神秘的考古的真容……地方文献再也不淹没于历史之中,“从一本书中了解秦淮区的一个文化地标,一场讲座、一次游走,读一本书也可以身临其境。”秦淮区图书馆馆员伏龙告诉记者,在主题游走中一睹文化地标之美、享受阅读乐趣、了解南京文化底蕴,让很多人改变了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也让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
“阅读+文旅”碰撞出多彩的火花,书香走进“诗与远方”,秦淮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探索创新赢得了广泛好评。秦淮区图书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后疫情时代,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中“建设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的启发下,秦淮区图书馆进一步探索“陪伴型”“自助式”公共图书馆模式。今年以来,组织策划“秦”你来演系列绘本剧活动、“秦”你来讲系列演讲活动,以及针对全职妈妈和自由职业者妈妈的“秦”读互助小组,展开系列阅读活动,努力让图书馆服务更精准、高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物馆
用好新媒体 延长服务链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朱夏慧
“大田禾熟正初冬,万顷黄云垄上封。尽日挥镰勤刈获,归来樽酒醉山农。”我国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的诗歌处女作《十月刈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中意象情景交融,自然得体,已露大家风范端倪。
“这是1921年,二十出头的王力在博白期间在其师李荫田举办的赛诗会上,用楷书作的两首七绝诗之一。”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期“迎中秋,庆国庆——博白县诗词选粹展”,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围观。博白县博物馆馆长凌捷介绍,博白是中华诗词之乡,通过新媒体发布鲜活的推文,讲述当地诗词发展历史,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诗词,领略诗词的魅力,弘扬诗词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博白县古称白州,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口聚居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博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涌现出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语言学大师王力,革命先辈朱锡昂、朱光等杰出才俊,照耀古今。
“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县域,博物馆犹如一个穿越古今的窗口,讲述过去,眺望未来。”凌捷说,2020年起,该馆在“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先后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发布文物保护及文物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扩大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面和普及范围。这些推文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了解博白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博白县博物馆是一所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厅包括朱锡昂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展馆两个展厅。截至2022年底,博白县博物馆馆藏文物534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4件。国家一级文物为“兽纹铜鼓”和“蛙负田螺饰四出钱纹铜鼓”。
红色文化进校园、品味端午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专题展、观众满意度问卷调查、文物保护知识科普……近年来,博白县博物馆线下服务与线上传播相结合,有效延长了服务链条,扩大了受众覆盖面。
“引导和培育观众文明参观,在基层馆尤为必要,任重道远。”做馆长20余年的凌捷说,在基层博物馆,有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聊天、打电话,或者拍照时声音过大;有的观众出于好奇等原因触摸展品,给文物带来安全隐患;一些儿童在展览现场奔跑、喧哗,扰乱秩序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博白县博物馆注重增加标识语提示,提醒观众自觉遵守秩序规范;注重讲解员引导,发现不文明行为后友善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注重加强巡逻和管理,及时帮助观众认识到自身错误。“新媒体的传播面广,有效快捷,在培养观众文明参观等方面,大有可为。”凌捷说。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
创新服务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面积小、人员少,很多活动开展不起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馆长陈艳华说,她和同事们曾一度被现实条件困住手脚。2015年新馆建成后,市民参与热情极度高涨,有限的文化资源和旺盛的文化需求之间依然矛盾突出。“唯有创新才能让路越走越宽。”陈艳华的感慨背后,是武侯区文化馆不断探索总结走出的暖心之路。
走进武侯区文化馆,更衣室、集中饮水点、休息区等人性化设施随处可见,此外还专门为特殊群体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服务区等设施,志愿者服务站点也常年备着药品、盲杖、老花镜等物品,贴心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模式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陈艳华回忆说,新馆建成后面积达7200平方米,场馆面积大、人员编制少、管理运行困难的新问题摆在眼前。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武侯区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发展新路,按照“突出公益性、创新服务内容、先行先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实施向社会力量整体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运营模式。陈艳华说:“吸引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资金、资源深度合作,以700万元的财政投入撬动超2000万元的社会资源。”醒目的数据背后,是服务内容从单一输送变为多元供给,从而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上班族和上学群体的文化需求如何满足?武侯区的创新机制继续开足马力。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更均衡、更便捷地抵达市民身边,武侯区文化馆坚持全年实行延时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0:30(周一下午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80.5小时。晚上文化馆里多是上班族和学生,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他们迎来了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文化馆为上班族精心定制的插画、茶艺、瑜伽、尊巴、妆造……为孩子们准备的川剧、清音、面塑、街舞等公益课程异常火爆,星光音乐会、大师讲座、儿童剧、艺术展等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真正让市民爱上文化馆。
数字化时代,市民可以在武侯区文化馆创建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上轻松查询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进行线上服务预约和线上体验。据陈艳华介绍,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联互通,武侯区文化馆每年还专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人群逾300万人次,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泛在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针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武侯区文化馆的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服务,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群众科普文明行为知识,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也为前来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营造了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为了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武侯区不断进行着自我复制和推广,让基层“长”出了特色鲜明的分馆。“国风分馆、音乐分馆、美术分馆、花艺分馆、古琴分馆、钢琴分馆……”陈艳华对新建的11个普惠分馆和10个特色分馆如数家珍。近年来,以此为抓手,武侯区文化馆的服务不断延伸,共计开展500余次特色文化活动,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总馆与分馆的服务效能。
河北省石家庄市群艺馆
“彩色周末”坚持三十年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实习记者 范海刚 通讯员 邢 健
10月2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届“彩色周末”闭幕式文艺演出在元氏县封龙书院绚丽上演,来自石家庄市各区的百余名人员,用歌声、舞蹈等精彩演艺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也为本届“彩色周末”画上了句号。
“‘彩色周末’文化工程作为石家庄市群艺馆打造的文化品牌,三十年来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石家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石家庄市群艺馆党支部书记刘洁介绍,今年以来,石家庄市累计举办“彩色周末”文化活动1100余场次,惠及群众552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受到了群众欢迎。
如何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石家庄市群艺馆不断创新服务“菜单”,拓展服务平台及内容,相继扶植、培养和引进了“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表演赛“欢乐大广场”公益活动等一大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群艺馆精选了一些百姓参与度高、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与“四季村晚”“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家唱、大家跳”群众文化活动等主题相结合,并精心打造了以“乐享艺”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除传统歌舞外,还有民族音乐会、戏曲演唱会、交响音乐会等,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
舞蹈《一条大河》《美丽中国》、歌伴舞《春风十万里》《我和我的祖国》……2023年石家庄市行唐县丰收节暨秋季“村晚”活动,多个节目都出自石家庄市群艺馆群星艺术团。这支队伍是石家庄市群艺馆在吸纳23支群众文艺团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来,成员大部分都来自基层群众。
“建团以来,群艺馆不仅成为了我们的排练地,而且随着专家老师的专业指导,大家的演出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先后登上了省内外的各大舞台。”来自石家庄市群艺馆群星艺术团的成员罗君表示,有了这个大家庭,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市群艺馆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社区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班、基层声乐骨干提高班、美术和书法基层辅导班、书画公益课堂、群文系统春秋两季写生辅导班等各类培训班,并且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在全市遍地开花,达到59个。特别是今年以来,推出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志愿服务进校园、暑期少儿声乐、书法、国画、彩铅、动漫短期课程等,真正让群众走进艺术、享受艺术。
“没有时间到馆,如何参加培训学习?”“想学习这个舞蹈,从哪找资源?”……面对群众的困扰,石家庄市群艺馆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积极补齐数字化建设短板,打造了“微课堂”“云展厅”“线上展播(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专栏。
刘洁表示,目前正在建设的“石家庄市公共文化云及数字资源库和示范项目”已进入试运营阶段,将打造成以汇资讯、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学党史、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十大功能为核心的服务平台,让群众在“指尖”提出需求、在“云端”获取服务、在“掌上”反馈意见。届时,线上、线下、全方位公共文服务的提升及文化产品的推出,将极大方便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石家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
“内外兼修”点亮城市阅读之光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实习记者 朱 萌
凌晨5时,已有两三名读者来到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门前等待。每天开馆前,图书馆“早高峰”排起的长队,成为了太原滨河西路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对于读者来说,太图环境好、氛围好,备考时是安静的复习地,闲暇时丰富的书籍和活动能满足精神需求。2017年新馆开放以来,单体馆累计接待读者1624万人次,文献借阅量达1115万册次。
这几年,太原市图书馆以“4·23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节日串联起全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了“太图讲坛”“书香雅集”“市民课堂”等立体多元、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二十大品牌全民阅读活动。
▲ 太原市图书馆内部 吴静波 摄
不论是“龙城热读三小时”太图市民共读大会,还是涵盖人文历史、养生保健、家庭教育、时政党史、非遗等多元文化视点的“太图讲坛”,或是能观看执偶剧《聪明的丁婆婆》、话剧《矢志不渝的爱》等演出的“太图有戏”剧场,太原市图书馆开展的活动总能戳中读者的心。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太原市图书馆打造了“历史人物与三晋地名”“馆员读史”“‘志’说山西”等线上特色栏目,以通俗平实的语言风格带领读者关注本土文化。线下推出“晋剧《傅山进京》”“雕印之美”系列等高质量展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同时,“馆员讲故事”“馆员荐书”“新书上架”“太图之声·馆员讲书”等荐书栏目,以及听书打卡、知识竞答、猜灯谜等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市民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每年千余场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活动,上百万市民读者参与其中,充分感受阅读之美、知识之美、文化之美。在开展活动之外,太原市图书馆创新“太图飞书”“太图约书”“图书转借”等借阅方式,31座智慧化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城,使阅读触手可及。
如今,太原市图书馆兼具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旅游打卡地功能,有颜值有内容。社交平台上,大量网友分享的“太图打卡攻略”热度颇高。
在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由于人气旺、一座难求,也导致了插队、占座等现象。太原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晋明表示,人流量最大时,4000多人同时在馆。为了缓解人多座少的问题,图书馆在原有座位的基础上,在节假日合理增加坐席、摆放温馨提示,呼吁读者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针对开展少儿活动时,个别低龄儿童入馆存在喧闹的现象,馆方也做了入馆告知等前置工作,给监护人发放呼吁文明阅读的倡议书、书签,以保持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秩序。
近年来,太原市图书馆在馆内打造了马克思书房、太原书院、时代新人馆、山西作家馆等特色空间。开辟了太图城市书房赛马场党群中心分馆、太图古县城汇通天下分馆等8座各具特色的主题城市书房及30余个馆外流通服务点,打造市民家门口的阅读空间。
赵晋明认为,除了呼吁读者文明阅读、加强管理之外,提升城市书房的利用率、市民的知晓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馆压力,从而减少插队、占座等不太合乎秩序规范的行为。
2023年10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打造老区文化传承新地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创新服务之路越走越宽》、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阅读+文旅”碰撞出多彩火花》、
《河北省石家庄市群艺馆——“彩色周末”坚持三十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物馆——用好新媒体 延长服务链》、
《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内外兼修”点亮城市阅读之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