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人文之美成就发展之兴

   2023-12-11

▲ 马鞍山芦苇江湾 储灿林 摄


西通巢湖、东汇长江,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裕溪河畔的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耕耘治玉,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绵延亘古的文化基因,让这座城市人文厚重、文脉绵长。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市考察调研,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的新发展定位。马鞍山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浩浩大江孕育文明圣地


北京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的牌体,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双联璧。这次穿越五千多年的智慧碰撞,让凌家滩文化再次惊艳世界。

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自1985年发现、1987年发掘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随着发掘研究工作的深入,这处古老而神秘的遗址,不断带给人们惊喜和震撼。

玉石器是凌家滩文化最耀眼的标志。扁平椭圆形的玉龙,首尾相连,造型简练;古朴神秘的玉版、玉龟,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浮雕玉人头戴冠、耳穿孔、腰系带,其背后还发现了直径不到1毫米的钻孔……

凌家滩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000多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制作之精,相比同时期其他遗址尤为突出,也因此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与辽宁红山、浙江良渚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精美的玉,远古的城。内外两条环壕堪称大型水利工程,原始宗教活动在大型祭坛举办,居住区有逾200平方米的建筑物,发现大型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大批文物的出土,揭示出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让凌家滩成为促进中华文明诞生的先行者之一,并作为安徽唯一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实证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从‘五千年’到‘五千多年’,这一个‘多’字很了不得,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首先要看凌家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多次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凌家滩的重要价值。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凌家滩,在人类文明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凌家滩不仅是安徽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薪火相传赓续历史文脉


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回五千多年前的神秘古国;走进陶艺体验馆,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沿着蜿蜒的步道,近距离感受远古文明的魅力……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和游客络绎不绝。公园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文化吸引力不断凸显。今年,公园成功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文明溯源之旅。

凌家滩文化照见古今,哺育了先民,亦为今人带来丰厚滋养。“我们在倾力守护遗址的同时,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径,大力推动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文明曙光焕发新彩,照耀今天、点亮未来。”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表示。

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成为安徽省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成立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在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下,凌家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力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加强遗址保护,含山县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重点建设10个文保项目、4个安置项目、7个配套项目和1个遗址博物馆项目,顺利实施涉及5个自然村、约1000户村民的遗址区村民搬迁工程,于2022年底成功创建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今年5月,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在马鞍山市举行。来自国内考古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谱写凌家滩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为全力擦亮凌家滩文化这张世界级名片,当地通过设立考古研究和传承利用专项资金、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广泛开展凌家滩文化展等,不断提升凌家滩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含山县依托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优势,积极打造研学旅行目的地。同时,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串联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运漕艺创小镇、大渔滩湿地公园,打造20平方公里的休闲文化旅游度假区,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该县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化魅力激荡发展活力


夜幕降临,长江不夜城内流光溢彩,天南海北的游客川流不息。

千里长江画卷、长江主题花车巡游、匠心设计的精品文创……长江流域的瑰丽文化被长江不夜城以“文化活化+科技赋能+沉浸体验”手法进行展现,极大提升了马鞍山文化旅游吸引力。

大江之畔,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铺绘新景。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地处长江结穴处的马鞍山,是文明长江的重要发源地、诗意长江的文脉繁盛地。

作为李白终老之地、中国诗歌之城,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迄今已连续举办35届,成为诗歌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创造出独属于马鞍山的城市IP,推动李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打好长江文化牌,马鞍山加快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好长江文化论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马鞍山累计接待游客3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1亿元,分别达到2019年的119%和260%。

让历史看得见、让文化品得着、让人文有动能。马鞍山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发展之路。

不久前,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博览会发布了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长江不夜城诠释‘新长江’魅力”“凌家滩激活文物时代价值”成功入选,正是这座城市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用“人文之美”成就“发展之兴”的鲜活注脚。

守文化文明之重,开时代图景之新。今年7月31日,马鞍山市委召开十届四次全会,擘画了“七个强市”的美好蓝图,其一就是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面向未来,马鞍山将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在薪火相传中激扬文化自信,在文化赋能中凝聚发展动力,为打造长三角“白菜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023年12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安徽马鞍山:人文之美成就发展之兴》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