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0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来,各地极富地方风土人情的早市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这些热闹熙攘的早市,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日常需要,也为外地游客了解当地生活风情提供了直接、新鲜的体验。
红专街早市上的游客
张建友 文/图
▲ 热闹的红专街早市
今年冬天,到黑龙江哈尔滨的游客多了。以往为市民提供便利的红专街早市,如今挤满了操着各地口音的人,而常常光顾早市的本地居民倒成了“配角”。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早上5点多,天还黑着,红专街早市的摊贩就亮起了灯。这时候游客还不是很多,他们三三两两来到早市,或排队买早点,或走进超市购物。随着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蒸煮面食的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早市就有了烟火和诗意。
红专街早市位于哈尔滨市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商圈,距离斯大林公园、防洪纪念塔、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知名景区较近,周边是游客聚集区,宾馆民宿业发达,这也成全了红专街早市。
早市入口处的新派肉蛋堡店虽然不大,只有几平方米,游客却不少。排队花了8元钱买了鲜肉蛋堡和热玉米汁的广东省游客刘先生说,这边价格挺低,量还挺大,他已经来买过好几次了。
红专街早市的游客特别好认。尤其是女游客,她们大多戴着浅色棉帽子,穿着浅色长羽绒服,并排那么一走,走成了一道风景。白色也与哈尔滨的冰雪一样,成为今冬流行色。不过男游客一般只能通过口音来分辨。
原本以卖菜为主、满足市民需求的红专街早市,现在居然没了蔬菜的影子。旅游元素中的“吃”成为亮点,“购”成为特色,“游”成为招牌。早市管理人员说,他们要让游客看到,哈尔滨不仅冰雪“出圈”,服务也优质。
哈尔滨火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看过冰雪之后,还想穿行于哈尔滨的街巷,看看这里的市井,品读历史文明,了解风俗人情。这也使得一些原本没有什么名气的建筑、小酒馆、手工作坊甚至一堆雪都成了打卡地。而本就有知名度的红专街早市审时度势,以游客为中心,推出了餐饮、旅游商品、文创等10大系列,汇集上万种产品,尽最大能力满足游客需求,这也是充满烟火气的红专街早市爆火的重要原因。
早上6点多,天蒙蒙亮,红专街早市变得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来自天南地北、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汇集到这里,购买他们的所需用品。吃,占据了第一位。“彤伙水铺”“福鼎肉丸”“亚沟豆包”等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早餐队伍,羊汤馆、馄饨馆、饺子馆等门市内挤满了人,街上拿着包子、油条、馅饼等边走边吃的游客更是数不胜数。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两位小姑娘,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邀请旁边的人给她们拍照,说“要吃出仪式感”。
这些日子冰雪的火爆也带来了冻梨的热销。冻梨本应化透了吃,不少游客却等不及。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几位小伙子,一边吃着烤肠,一边使劲啃着冻梨。虽然每一口只能啃下一小片,但他们居然吃得津津有味,还用四川话探讨吃冻梨的感受,引得很多游客挤进购买冻梨的队伍。
红专街早市上的游客年轻人居多,他们在这里吃早餐,选购棉衣、棉裤、棉帽子等保暖服装,采买及水杯、热贴、防风眼镜等设备,为接下来的旅行做准备。在一家售卖工艺品的摊位前,帅气的老板田利亮向游客介绍各种旅游纪念币、旅游纪念章等产品。他说,早市上吃的、用的都是明码实价,并且质优价廉、实用性强,这是早市火的原因之一。
来自河北省廊坊市的小张已经连续4天走进早市。他说,头次来的时候,还感觉有些陌生,怕挨宰挨欺。可是有一次,他的手套落在了卖豆浆的小摊上,摊主不但替他保管,还在寒冷的早上大声吆喝,寻找失主。这一幕让他很感动,觉得哈尔滨人厚诚,因此每天早晨走进有温度的早市,成为他这段时间的习惯。
早市浓郁的烟火气是游客了解北方风土人情的一扇窗,他们把这里当作景点,各种短视频满天飞。早市火了,成了“网红”打卡地。据早市周边的街坊介绍,红专街早市的游客太多了,经常有游客邀请他们这些老哈尔滨人,介绍哈尔滨啤酒、芭蕾、交响乐、锅包肉、秋林红肠等,还有中东铁路和哈尔滨的风土人情。
夜色散去,天已大亮,早市上仍人头攒动。游客开心地与售货者交流,“网红”主播与哈尔滨人畅所欲言地攀谈、互留手机号和微信,各种关于红专街早市精彩画面的短视频扑面而来。红专街早市越来越美,哈尔滨也越来越美,这些都是用真心和真情所换。
千年盐都滋味长
王雪娟 文/图
▲ 热火朝天的长生面后厨
“吃啥子面?清汤红汤?”几句简单的对答之后,清晨的第一缕慢时光如约而至。从早上5点起,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的长生面红旗路总店就开始热闹起来。到这里怀旧和打卡的新老食客络绎不绝,秉持着“不负早餐,才是不负生活”的理念,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与心仪的“面”会上一面。
红旗路总店的就餐环境不算精致,追求地道的人却独好这家老字号。马路边,不大的店面里挨挨挤挤摆着十多张略显陈旧的桌子,收银台背后就是热气腾腾的开放式厨房,点菜下单一气呵成。打好佐料的碗听话地堆叠成山,等着早起的人领取属于自己的碳水能量。
食客往来不息,跑堂的吆喝声、熟人间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火了二十几年的长生面,承载着许多当地人的记忆,“清早来上一碗,是唤醒身体最好的闹钟”。不少“70后”“80后”是吃着这家的面长大的,口口相传,这里又成了外地人争相前来打卡的“网红店”。当地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起十多年前排队吃长生面的场景,就在等位的间隙,店里已经堆了400个待洗的面碗,场面十分震撼。
“生意好的时候,单店每天能卖1000多碗面,目前正在申请市级非遗。”店里的徐晓东说。在外工作几年后,徐晓东决定回家帮助父亲徐长生打理生意。长生面从爷爷辈为了一家老小生计开设的面摊,发展成如今拥有几十家连锁店的知名品牌。事业后继有人,作为长生面创始人的徐长生却闲不下来。跟几十年前出摊的习惯一样,每天早晨,徐长生总是雷打不动地守在店里,默默关注每一碗面条的出品过程。看着人们心满意足地离去,何尝不是一种成就与享受。
一碗面,从点单到送入口中,不过几分钟时间。拨开覆面的浓郁鸡汤,混合了鸡肉、白果和人参香味的热气立马蹿出来,醇香扑鼻。每天现做的面条滑润软糯、鲜香温柔,迎着热气一口下去,从嘴到胃都是一种享受。把头埋在碗里大快朵颐,找寻浇头与面融合的味道与嚼劲,待放下碗筷,已是背心发热、头顶微汗,暖意传遍全身。环顾四周,随着升腾的烟火气氤氲周身,平凡的日子仿佛也披上一件诗意的衣裳。
吃完面,人们开始奔赴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一部分人则转身走向另一个热闹欢腾的烟火之地。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和“美食之府”的称号。自贡盐帮菜全国闻名,每一个把小日子过得有“盐”有味的自贡人,都不愿意错过清晨的菜市场。当地人说,想要真正走进自贡,须得逛逛早晨的菜市场,因为其中藏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息。
去往洞口井菜市场的途中要经过两条打围的百年老街,斑驳的墙面和歪斜的木结构建筑,依稀还能辨出当年的生活痕迹。还未正式进入菜市场,各式吆喝声就打破了老街的宁静。清晨的菜市场是喧闹的、忙碌的、愉快的,路边摆满各式小摊。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摊位和叫卖声中,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迎面走来的人大多双手提兜,脚步不疾不徐,脸上挂着平和满足的表情。那是熟悉的平凡与幸福。
市场里,色彩鲜艳的果蔬、当季的腊肉香肠,还有各家自制的豆腐乳和醪糟,应有尽有。菜市场里堆着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里装着普通人的滋味万千,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弥漫着各色食物的香气,与新鲜的空气、火爆的人气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烟火人间画卷。
在自贡逛菜市场,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家禽水产区域。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兔子挤在多个透明的橱窗里待售。网上有句玩笑话说,“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四川”,而这其中的大多数甚至都没能走出自贡。至于销量如何,从当地近年发布的某项产业升级目标“一年出栏5000万只兔,销售收入100亿元”中可窥见一斑。
时近中午,早市的热闹渐渐褪去,面馆也开始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置办第二天所需的各种食材。喧闹的小城滑入平缓的节奏和旋律,千年盐都的滋味生活才刚刚开始。
邂逅太原老商业街的清晨时光
朱 萌 文/图
▲ 钟楼街钟点早市
不逛柳巷钟楼街,就不算到过太原城。清晨的柳巷和钟楼街还沉睡着,藏在街边的开化寺却早早醒了。
“晋南烧饼了哎!”“吕梁沙棘汁!瞧一瞧看一看!”“太原馏米!没有核儿的太原馏米!”叫卖声声不绝,行人熙熙攘攘。
开化寺“钟点早市”是这座古老商业街清晨最热闹的地方,每天5点半到9点半开市,已经开了近20年。天还黑着,商贩或推着三轮车,或开着农用摩托陆续赶来,忙中有序地出摊。早市被划分成几大区域,各个摊位上摆满了肉类水产、蔬菜水果、糕点糖果、对联年历,南北副食和各地特产小吃应有尽有。
刚开市,人还不多,摊主还能抓紧时间往嘴里拨几口面条。到了7点左右,人渐渐多了起来,走进早市,拎着菜篮、拖着小车的市民认真挑拣新鲜蔬菜。偶尔有游客四处张望、认真拍照,听到背后“小心有车,靠边儿喽——”的吆喝声,才赶紧回神让到一边。
“要说开化寺的商业印记,那可久远喽。”开化寺钟点早市负责人张树志说。
开化寺原址是一座寺庙,清末寺内香火不旺、日渐衰落,僧人为维持生计,就将开化寺前院、旁院都拿出来做经营,给商户开店。百余年里,太原府城的核心区域商品交易急速膨胀,开化寺渐渐演变成了“开化市”。市场不断整修、改建,始终热闹非凡、商品琳琅满目。如今,早市所在的五层天井式建筑成为古玩市场,店铺开门时间与早市紧紧衔接。
“开化寺钟点早市是太原市时间较久、规模较大的早市,有300多个摊位,既方便商户和近郊农民进城卖菜,又方便了市民。”张树志说,早市覆盖面积很广,以前甚至有下元、义井这些较远地方的人特意搭车来早市采买,足以见其在老太原人心中的地位。
周六日的时候,早市人最多。年节底下,各类年货需求量大,甚至东山、西山、小店都有人来采购物品。路上碰见熟人,少不了“干甚个呀”“进城个呀”的对话。如今,随着规模不一的早市渐多,开化寺钟点早市人流量虽不如过去,却依旧实力强劲。
早市上卖米糕的摊主介绍,旅游旺季时总有游客专程过来,满脸新鲜劲儿地到处拍。起初,他不太懂年轻人为什么“起个大早来看菜市场”,但2021年钟楼步行街开街,丰富的地方文化历史展示,让这一带的文旅街区成为“太原府城游”核心,越来越多年轻人来此City Walk(城市漫步),深度游太原。摊主乐呵一笑:“跟游客聊多了,我也就懂了,他们其实是想看看太原人咋生活。”
早市出口处集中了多家早餐店。小店牺汤、南肖墙丸子汤、太原馏米等都是本地传统小吃。虽然只是些市井小吃,但也把这段街道弄得香味扑鼻、热气腾腾,轻易就能勾出肚子里的“馋虫”。街头理发师一张凳子、一把剪子,再配上“2元理发”的牌子,也跟早市一起忙碌着。正如一位旅行博主所说:“在这里你能找到最真实的太原。”
采购完毕,去早市外“赶”一碗暖暖稠稠的本地非遗早餐——“头脑”,炖得软烂的羊肉、温补不腻的山药和黄酒,配上脆爽的腌韭菜,足以驱走冬日清晨的寒冷。再回到早市时,天已大亮,刚刚还挤满了人的早市恢复寂静,场内早已被工作人员打扫干净。藏着太原热闹劲儿和人情味儿的早市,等待着明早重归。
庐阳早市故事多
孔令晖 文/图
▲ 合肥市庐阳区拱辰街四湾菜市设计别致
中间是装修别致的咖啡馆,左右却是卖肉的杂铺,这边年轻人品尝着咖啡谈笑风生,那边的大爷大妈围着一大块里脊精挑细选。清早漫步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拱辰街,细细感受,街上都是平凡人间的美好故事。
庐阳区被誉为“合肥之根、庐州文脉”。自秦代合肥置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贞观年间,大将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教弩台以南高地重筑城池,史称金斗城,为今合肥老城建城之始。现如今,庐阳区的历史传承在拱辰街有了新表达。
拱辰街长不足千米,起于宿州路与阜南路交口,向北蜿蜒至合肥老城北门——拱辰门,街中形成一个菜市,便是有名的四湾菜市。这是合肥人的市井烟火之地,也是乡愁记忆之所。
2019年,拱辰街片区迎来了全新改造,以特色市井文化街区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为这座城市保存着独特的生活记忆。2022年春节,经过改造后的拱辰街焕然一新,一开放便成了“网红”打卡地,每日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在拱辰街,你能体验到老合肥舌尖上的美食文化。老店干渣肉、四湾大肠、雷家绿豆圆子、黄大妈水饺、韩二姐蛋饺……几十年的老牌小吃让你应接不暇。“我们是30年悉心经营,30年品质诉求。”老店干渣肉的老板吴阿姨忙得不亦乐乎。老街坊、新游客围着小小门店,用长长竹筷轻夹着肉块小心放进打包盒,仪式感满满。“这次专门来吃合肥的渣肉,比我们当地的粉蒸肉还要美味。”来自湖北的游客吴先生赞不绝口。
四湾大肠早就成了“网红店”。说是“网红店”,也就是一张桌子支一小摊,两大盆热气腾腾的肥肠,咕噜噜地冒着气泡,吃一口香糯,进肚后齿间留香。本地人买肠,动作敏捷,能快速地选好几截,用剪刀剪好装盒,快步离去,一刻也不耽误,生怕凉了变了口味。而外地游客则拿着手机“咔咔”一顿乱拍,将吃肠作为来过合肥的重要佐证。
75岁的刘大爷买了一盒肥肠,来到街上的马记小吃店,他熟稔地和老板马师傅打着招呼。不一会儿,一碗撒汤、一碟锅贴上桌。刘大爷打开那盒肥肠,邀马师傅过来品尝,马师傅笑着拒绝,但刘大爷直接端到了他的面前。他们之间的拉扯谈笑,被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用相机抓拍。他说,在这里能感受到合肥早市的浓浓烟火气和人情味。
四湾菜市也是“网红”打卡地。“马头墙、小青瓦”的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的门匾、木质明黄的灯笼、各色各样的旗帜,让外地游客纷纷赞叹“这不是菜市场,这分明是景区”。菜市为四周居民提供便捷生活,也让外地游客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一个菜市留住了人们的美好记忆。
如今,“科里科气”成为合肥这座现代化城市新的文化特质。而在四湾菜市,科技感来自一块“智慧菜市场系统”大屏。游客只要点击显示屏,市场地图、商品公示、商户信息、食品安全、客流数据、美食菜谱等信息就可一键查询,买菜也有了科技体验。
庐阳早市故事多,既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彰显了现代气息。庐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计划继续深化老城品牌,全面激活和整合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围绕“溯源、活化、传播”,持续深入塑造文旅新场景、供给文旅新产品、丰富文旅新业态、拓展文旅新消费,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体验的需求。
2024年1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来早市,感受浓浓烟火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