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2
游客漫步忻州古城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1221年,诗人元好问写下《家山归梦图》,借三首诗抒发对家乡之思。
走进元好问的家乡秀容(今山西忻州),一砖一瓦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忻州古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一纵五街五十二条巷,承载着忻州人的记忆。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古城。
今年春节假期,忻州古城游客逾80万人次。这里年味浓郁,人们品美食、赏古建,集章打卡、体验非遗,好不热闹。
站在忻州古城土稍门,从“忻州古城的昨天、今天、明天”展览开启游览第一步,展板上“绘制一幅新时代的《家山归梦图》”的文旅定位十分醒目。走进城内,古建筑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庄重。看着商贸繁盛、游人往来、烟火气满满的景象,记者才体会到元好问始终牵挂的“家山”究竟是何模样。
忻州古城最不缺的就是人间烟火气。数据显示,春节文旅消费收入中,小吃占比40.77%。代州黄酒、西张豆腐干、同川酥梨、原平锅盔、忻州瓦酥、神池炖羊肉、七盔八碗,上百种忻州特色食物让人眼花缭乱。“金波曾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代州黄酒、“神池月饼传承久,香甜爽口味道纯”的神池月饼……关于这些忻州美味的古今事就藏在店铺类似门联的文字里。
南北大街上,定襄面塑传承人刘银婵的“刘婆婆花馍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花馍,上面用各色豆子、红枣点缀,精巧塑形和精湛技艺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定襄面塑以素色为主,造型很多,柜子里这条面塑龙得过金奖呢。”守店老人操着一口忻州方言,骄傲地向游客介绍。
受古城对手艺人免租政策的吸引,天然染色技艺传承人赵慧和剪纸非遗传承人王翠玲、李斌杰等纷纷入驻,将传统手工艺带进古城。沿街的皮影木偶戏等非遗体验店是游客了解忻州历史文化的好去处。游客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制作专属于自己的皮影,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演出,也能听一堂剪纸课,体验剪纸技艺。喜欢集章的游客,领上“通关文牒”前往白公鸡茶馆、《遇见秀容》剧场、野狗营地等分散各处的20个商户盖章点,几乎就把忻州古城逛遍了。
半城烟火半城古韵。近年来,忻州从文保单位到名人故里、宗教场所、历史街区再到全城保护,全方位守护着城内的“古”。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遗山祠是为纪念元好问而修建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秀容书院,曾是忻州的最高学府,培养了无数文人墨客;南关大街的秀容巷,关帝庙庄重肃穆,香火鼎盛;秀容书院中小小的八角亭,流传着当时知州邱鸣泰常来此登高远望、思念亲人的故事。
近年来,游客对古城旅游的需求不仅是单纯的行走观赏,还有更深的文化研究、科普教育等。忻州古城越来越丰富的城市漫游体验,让游客能静听本地故事,为古城旅游注入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