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里的乡愁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4-07-10

“学大寨、赶红光。”相信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前的四川德阳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因为那时的红光村是一代人的记忆、老德阳的骄傲。

流火的七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我来到地处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的红伏村(由红光村和伏凤村合并改名)。我与红伏村党委书记尹显东相约,前往该村所建的德阳首家村史馆参观,想要寻找那一抹远去的乡愁。

从德阳北一环路向南右拐,标有“红光印象”的乡村彩油路引领我走向深处。木春菊沿途怒放,农业产业园的玉米丰满挺直,枝丫间的蜜橘像一盏盏橘红的灯笼,成熟的雪梨、羌脆李、猕猴桃清香诱人。河水清冽,岸边绿树成荫、青草茵茵,带来丝丝清凉。穿过“网红”餐厅,就是前庭后院的村民聚居区了,但见房前鲜花盛开、果蔬繁茂,屋后竹树茂密、溪流环绕。月亮湾森林公园旁,尹显东书记正手指堰河上的火炬雕塑向一群参观者解说。

据介绍,红伏村村史馆始建于2019年底,是在红光桥头大队农机站原址上改建的。村史馆占地300多平方米,有4个展厅,以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为主线,用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红伏村的历史变迁和基层组织发展情况。

来到村史馆,两层红砖楼房整洁美观,拱形长廊精致古朴。进门来,从右至左分别介绍村情、村里重大历史事件、历任村支部书记简历,让人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跟随领头的大雁艰苦创业、走向幸福。第二展厅主要展出当年知青、社员学习和劳动,各级领导前来视察以及原大队礼堂等代表红光记忆的照片与资料,还有曾经使用过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印章、搪瓷盅钵等老旧物件。

范绍春 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造1800多亩冬水田,使粮食连年高产,被誉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我从记事起,就对生活在这里的人非常羡慕。年少时曾到过此地,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和一栋栋红墙灰顶的拱形楼房居民点,更是向往。要知道,那时我周围多数人走的是泥路,住的是土墙草屋。

告别历史回忆,来到第三展厅。乡村振兴改革实践、乡村旅游全景规划、乡贤名士风采,以及特色产业及产品,使我重新认识了新时代的红伏村。据了解,红伏村现已引进数十家农业主题园,开设餐饮、研学基地。人们可以在农家乐吃柴火饭,在竹林品茶喝咖啡,在果园采摘水果,在小河沟抓鱼耍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最后一个展厅是农村书屋,村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看书,也可以提笔泼墨。

尹显东书记说,村史馆建成后,他明显体会到了村民的自豪感。村民们劳作之余会经常到村史馆转转,有外地亲戚或游人来参观时,还会主动做向导和解说。他认为,村史馆除了记录和展示村庄的历史,也让村民对本村的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走出村史馆,廊道边的一串红仿佛簇簇火焰燃烧。抬眼望,高大的麻柳树挂满翡翠元宝,洁白的槐花送来阵阵幽香。我仿佛看见童年的自己,正光着屁股与同伴在小河边爬树嬉戏,欢笑声惊飞雀鸟。村史馆像一根线,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似一艘船,承载起浓浓的乡愁。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