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4-08-16
精湛技艺融入非遗公益礼物,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结对共创新作品,非遗工坊变身“创造营”……近日,一项非遗传播计划拓展了云南的非遗传承半径。
这项“出发趣云南”公益非遗传播计划,由云南公共文化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小红书公益、霸王茶姬联合发起。“公共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社交媒体、优质本土企业牵手,共同参与非遗传承。”云南省文化馆数字中心主任王凡表示。
据了解,“出发趣云南”最初是一个视频传播项目,第一季共发布了53期内容,重在展现云南本地的文化资源、生态保护、乡土风物,全网点击播放量近2亿人次。“开始拍摄视频时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传播量。”王凡介绍,之后,云南开始搭建“出发趣云南”文旅元宇宙平台,综合运用智能场景生成和内容生产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将丰富的文旅IP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体验,形成了“1+5+N”的模块布局,其中“1”是搭建一个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将其作为核心平台;“5”是“数字发布厅”“数字博物馆”“数字演艺厅”“沉浸主题体验”“数字景点”5个相互协作的重点模块;“N”是地方特色定制、文化交流等衍生模块。
设计师驻地调研走访非遗工坊 受访者供图
今年,“出发趣云南”延伸至非遗传播领域,以“趣”结缘,扩大“朋友圈”,实现非遗传播的精准触达,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
作为此次非遗传播计划的重要实施者,小红书公益在近期举办的2024云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上,与云南省6家非遗工坊达成了定向帮扶的合作意向,通过链接新锐设计师和云南的非遗传承人,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非遗工坊的传承功能和生产优势,搭建“设计—生产—种草—展销”链条,合力探索非遗传播的新场景、新效能。“我们希望云南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同时促进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小红书公益部乡村项目负责人左冬骏说。
谈到非遗传播,小红书公益部非遗上新项目负责人姜甜很看重“趣”。“云南的非遗资源丰富,开放性、包容性很强。我们希望以有趣的形式,取得较好的成果。”姜甜介绍,今年5月,小红书就在云南大理试水开展了公益帮扶行动,由小红书公益联合平台新锐设计师与大理本地设计师组成“设计小分队”,与甲马、扎染、古法手工造纸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结对”,带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100多名村民共同创作出甲马握手包、扎染巾盲盒、手工纸风琴灯等非遗新产品。“此次依托‘出发趣云南’的平台,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两周就完成了云南4个州市的非遗项目的筛选,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姜甜说。
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参与了此次传播计划。她深刻感受到多方参与、有效传播的意义。“村里的阿姨们做了一辈子扎染,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把扎染的文化价值传递出去?就从一件件作品开始,讲述生活本色,主动跟年轻人的生活对话,去传播、‘趣’传播。”她说。
“‘出发趣云南’是一个云平台,也是虚实结合的文化空间。现在,用文旅深度融合的思维做传播,用非遗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尝试值得深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