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国 2024-08-20
今年以来,为更好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4月22日至4月28日,举办了以“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5月20日至5月26日,举办了以“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的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正是随着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地都在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新的有效通路,也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国新教授接受了文旅中国专访,并根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有关数据,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呈现新特点。
三大新特点
一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服务惠及人次为主要标志的服务效能指标稳步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同比增长23.3%,全国文化馆服务人次同比增长44.4%。
二是公共文化各类细分指标的增幅逐步回落且渐趋常态走势。从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同比增长数据来看,2023年为47.0%,2024年一季度为27.1%,2024年上半年为23.3%;从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同比增长数据来看,2023年为29.0%,2024年一季度为11.3%,2024年上半年9.1%;从文化馆服务人次同比增长数据来看,2023年为106.7%,2024年一季度为53.9%,2024年上半年为44.4%。综上,各类指标同比增幅均呈回落态势,反映出经过2023年的“井喷式”“爆发式”增长后,增长幅度逐步回归常态。
三是公众参与型、体验式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需求旺盛。结合公共图书馆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总流通人次(到图书馆接受各类服务的总人次,包括借阅书刊、馆内学习、接受咨询、参加活动等)同比增长23.3%,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参加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展览、培训、阅读推广活动等)同比增长30.7%,参与型、体验性活动惠及人次的增幅高于总流通人次。
机遇与挑战并存
李国新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资源、服务和产品供给的务实举措,为满足公众参与、体验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如在全国城乡已建成3.5万余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大量分布于百姓日常生活区域内的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广度,为公众便捷参与体验提供了重要空间载体。与此同时,全国大量公共文化设施普遍开展延时服务、错时服务,有效延展了公众自由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时段;异军突起、火爆热烈的“市民夜校”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公共文化设施;2024年春节假期前后,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超大城市集中涌现了新一轮大规模、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带动了巨大的参观体验客流量。
李国新教授指出,在紧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迅猛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普遍开展延时服务,但不少公共文化设施延时开放还缺乏常态化、可持续的人力、财力保障机制,延时开放存在“短期应景”风险;二是2023年以来以“市民夜校”为代表的高品质、特色化公共文化服务实行“优惠收费”面临政策障碍,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民夜校”以及同类服务的持续拓展与有效深化;三是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人员保障冲击较大,乡镇综合文化站陷入“撤了牌、减了人”的发展新困境,难以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
未来重点关注
当前,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李国新教授认为,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并将其作为关键着力持续推进:
第一,把建立健全“两个机制”、推进“两项改革”作为公共文化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重点。“两个机制”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两项改革”即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事实上,对于“两个机制”“两项改革”,在公共文化领域都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下一步的任务则是集中力量,强化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把“单点式”“随机性”“局部性”探索实践上升为制度性、集成性机制,努力达成通过建立健全“两个机制”、推进“两项改革”促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任务目标。
第二,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主动介入“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的路径、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从“大文化”视野出发,进一步明确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如加快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实现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等,公共文化服务应积极主动思考谋划、探索实践在其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途径和方式,让公共文化融入整个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格局。
第三,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超前谋划“十五五”期间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集群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针对国家各领域的“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已经开始,公共文化领域应认真研究并提出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发展共性指标、世界一流文化馆发展原创指标,明确主要时间节点、阶段性目标任务,同时提炼总结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特色”。“十五五”期间,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集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与文化强国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中图表均由文旅中国绘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