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崇州 忆乡愁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4-08-29

“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风吹稻浪,听竹林沙沙。”北京游客姚女士趁着暑期,走进了位于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梁景村的遇见·梁景小院,在这里找寻“推窗望田”的童年回忆。

崇州田园景致  李荣伟 摄

作为首批四川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崇州市近年来在不断探寻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的保护传承、价值发掘、创新转化的同时,持续上新了一系列富有人文韵味和潮流体验的新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前来漫游乡村、寻味乡愁。

占地1200平方米的遇见·梁景小院于今年6月开始营业,小桥流水和新中式的国风设计风格让游客耳目一新。“小院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目前有特色小火锅、咖啡和下午茶等业态。”遇见·梁景小院负责人介绍,梁景村正积极构建“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公司+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遇见·梁景小院也是如此。“目前,有10位本村村民在遇见·梁景小院内工作,实现了就近就业的同时,小院经营的收益还会给村集体进行分红。”

被誉为“天府酒村”的梁景村还基于独特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特色”提出了“粮酒旅”融合发展模式,启动诗酒文创博览园项目,打造粮酒旅融合发展示范带,推动百年窖池、酒坊匠心、前村牧笛、真我田园等一批“天府乡游”融合场景持续落地。“截至目前,今年村里接待游客已超过10万人次。”梁景村党委书记张建军透露,该村目前拥有11家规模酒企和超过2000口窖池,每年白酒的产值达到1.7亿元。未来,梁景村将继续围绕白酒酿造等资源,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深耕农文旅融合,崇州还在不断解锁乡村旅游新玩法。如今,在位于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标志性建筑——象征“慢生活”的巨大蜗牛造型不远处,虫子咖啡、稻田里的餐厅等一批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我要做的不仅是一家乡村里的咖啡馆,更要打造乡村里的多功能共享空间,将其建成乡村文化活动的一个载体,可以举办阅读、音乐等各类活动。”虫子咖啡书吧主理人、崇州市乡村振兴骨干胡伟说。

今年3月,崇州近30万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崇州市以花为媒举办自驾赏花季,通过营造“把春天煮进火锅里”等多种文旅消费场景,为游客带来浓浓烟火味、满满幸福感。赏花之余,当地还立足地方特色,在四川省级非遗廖家木雕发源地廖家村开展木雕技艺大比拼,在国家级非遗怀远藤编发源地怀远镇开展非遗文创售卖、传统民俗体验等活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道明镇竹艺村等崇州“老牌网红”乡村旅游点持续推动自我迭代、业态上新。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竹编、持续关注竹编,崇州集成打造了展示竹编文化的示范载体——竹艺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百竹园科普基地、放翁书巢等,专业运营竹编艺术坊、竹艺村村史馆等文创空间,并迭代推出非遗研学、森林康养、艺术摄影等新消费业态,通过场景营造让游客实景式、沉浸式体验竹编非遗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2023年,竹艺村吸引游客128.6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2.55亿元。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成功入选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

“崇州的乡村不仅是保障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的‘天府粮仓’,更是广大市民游客品味乡愁记忆的精神宝库。”崇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大力实施“天府乡游”工程,崇州目前总结推广了五星村新村建设和竹艺村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两种模式,串点成线建设稻乡环线等4条农旅融合示范带,并推出“看崇州·忆乡愁”等3条主题旅游路线。“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文旅提升乡村产业质效,因村制宜培育农耕体验、研学科普、乡村总部等新业态、新产业,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美丽经济。”该负责人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钱奕如